神州翰林院的寧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二〇章 不聽不聽頑固不化;假戲真做,後明餘暉,神州翰林院的寧海,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吃虧少?”那位小老頭少將摸了摸白鬚,評價道:“若是這般想,倒是有避重就輕之嫌哦。”
“這其實算顧頭不顧尾。”旁邊的一名上校半嘲笑地說,他就是應天陸軍兵工廠的督辦丁鴻。
“前輩可能言過其實了,”神色如常的周長風不慌不忙地說:“依我在烏斯藏之戰和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來看,步槍和輕機槍有百分之八十的情況下是射擊二百米內的敵人,呃…如果把距離放遠到三百米,那就佔比超過九十了。”
“那其餘的一成呢?”
“超過三百米,槍支射擊精度會大大下降,此時不應該依賴普通槍支,該輪到迫擊炮和重機槍發揮威力了。”
這時,有個老者推門而入,眾人循聲看去,居然是南安侯龐令啟。
在場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見過指揮同知。”
雖然尊稱爵位更顯正式,不過眾所周知龐令啟在軍事上沒才華卻努力、在政治上不努力卻天賦異稟。越是缺什麼就越喜歡什麼,大家自然也都投其所好,稱呼軍職比爵位更加討喜。
仍然精神奕奕的龐令啟掃視了一下房間中的眾人,然後將目光落在了周長風身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戰前準備自然越充分越好,囊括、考慮的越是周全,打起仗來的勝算越大。”
這不是扯淡嘛,合著還真成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了?
“但…前輩,這不是一碼事啊,如果能兩全其美肯定最好,問題是現在的技術條件達不到,所以必須要有取捨。”周長風繼續侃侃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要提升中近距離步兵分隊的火力,相對應的肯定要捨棄些什麼。”
“但這要捨棄的未免太多了,採用全新的子彈和槍支所涉及到的軍工生產的調改幅度不可謂不大。”丁鴻如是道。
他沉吟了兩秒,繼續說:
“以我廠為例,不倒班,二十三厘步機彈年產量有兩萬萬發,月產二十一式步槍二萬四千支、三三式輕機槍七百挺。”
“生產線一改,調整一月、試產半月、測試一月,最快也要兩個半月,在那之後的產能大概只有現今一半,要花上一年才能恢復到如今。”
“何況你所謂的新式步槍是半自動,其工時和成本可比尋常栓動步槍要大多了,造一支二一式步槍不過十四個工時、九十圓,這半自動的新槍,怕是要翻三倍。”
“如今這世界局勢…說不準何時戰火就要燒起來了,我國朝要擴軍和預備軍械,主要產能是萬萬不能有變動的。”
去年,諮政院透過了一個基本戰備法案,大明陸軍擴編了四個甲等步兵師和一個野戰重炮旅,海軍額外獲得了一億兩千萬圓,空軍擴編了殲擊和輕轟炸支隊各一個。
而今年勢必還要進一步增加,軍部從年初便開始在四處遊說了,據稱從六月份開始諮政院的議員們就已經在扯皮,迄今已經有三個月之久了。
顯然,比起大規模裝備過於超前的新東西,陸軍更傾向於用同樣的資源生產更多的普通裝備,如此來武裝儘可能多的部隊。
優先填滿戰線,其次囤積備份,在那以後還有餘力的話再做更進一步的嘗試,這是保守至上的大明陸軍的觀點。
太平洋對岸的美國雖然同樣保守,不過區別在於他們並非受制於產能有限,而是純粹固執僵化,乃至會有一些返璞歸真的神奇操作。
於是周長風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歷史上的情況——
大戰結束之後對主力步槍進行更新換代時,美國人堅定的選擇了發射全威力彈藥的M14自動步槍,其在複雜環境下的實戰效能不佳,全自動射擊時難以操控,飽受人們詬病,與更為合理的、發射中間威力彈藥的AK47相比要遜色得多。
對於這位應天兵工廠的一把手的質疑,周長風迅速斟酌了答覆的措辭。
他正色道:“我明白您的顧慮,但我認為不該一竿子打死,發射小威力步槍彈的半自動步槍的確貴,但應該是在可接受範圍內的。而且,這種步槍彈完全可以與現用子彈同口徑,修改生產線能夠節約大量時間和資源。”
現在世界各國所用的全威力步槍彈指大都是無煙火藥時代後定型的第二代步槍彈,彈頭由圓頭變成了尖頭,另有一些細節完善。
全威力步槍彈的槍口動能指標普遍很高,德制7.92㎜步機彈約為3700J、美製7.62㎜步機彈約為3800J,即使是較弱的日製6.5㎜步機彈也超過2600J。
這些彈藥的尺寸大,數量一多就會顯得笨重,一發毛瑟7.92㎜重尖彈約為27g,一百發就是2.7㎏,再加上橋夾,基本上都能達到3㎏。
相應的,為了發射這些威猛的彈藥,槍支也又大又重,早期的自動步槍和輕機槍等自動武器只有在依託掩體、佈置好兩腳架以後才宜進行連射。
在戰間期,有些人已經意識到敵我雙方步兵的交戰距離普遍不超過400m,在大部分情況下,傳統全威力彈藥的威力很顯然是過剩的,完全可以對射程和威力進行適當削減,只要滿足400m的交戰需求即可。
然而毫無疑問頑固的保守勢力在許多時候都是佔上風的,這種超前的理念難以說服各國的陸軍老爺們。
因而歷史上直至大戰落幕,各國依舊裝備著傳統的全威力步槍彈,只有德國人引領潮流裝備了Stg44突擊步槍和7.92×33㎜Kurz步槍彈,摘下了“世界首大規模實戰運用的中間威力彈藥和突擊步槍”的雙重桂冠。
而且德國人起初也是意見不一的,Stg44差點夭折,被迫偽裝成衝鋒槍、以MP43的武器編號進行量產,直至前線官兵陸續發來好評,這才逆轉了人們的態度。
大戰之後,俄國人緊隨潮流列裝了7.62×39㎜M43型步槍彈,以及SKS和AK47;而美國人則繼續固執己見,列裝了仍然算全威力步槍彈的7.62×51㎜NATO彈,乃至強制要求西方各國統一裝備。
“依我看啊,這個構想姑且暫時擱置,前景變幻無常,此刻容不得大改,今後若是有餘暇再考慮吧。”龐令啟如此拍板道。
不過考慮到這樣的否定容易挫傷年輕人的熱情,他又追加了一句,“能有這般超常的想法自然是極好的,值得肯定,不過究竟適用於否還要考慮諸多因素。”
雖然將領們對於中間威力彈藥的態度都是一邊倒的反對,但他們卻對定向地雷和跳雷非常感興趣。
尚在改進中的定向地雷少說還要小半年才能出成果,跳雷雖然才剛剛開始研究,不過因為有周長風從西班牙順回來的一個實物,拆解仿製倒是要容易很多。
片刻的工夫,眾人就已經在討論是將之交由現有的某個工廠量產,還是擇地單獨設廠了。
由於周長風的這一份報告基本以武器裝備為主,戰術只是點綴,所以這場面見交流會很快就結束了。
可以說陸軍大佬們的態度並未打擊到周長風,他本來就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要是大明陸軍真敢說改就大刀闊斧的改,那反倒是怪事。
但是山不轉水轉,陸軍不樂意,這不還有海軍和空軍嗎?
陸軍寧可不佔便宜也不願意吃虧,但說不準其它兩個軍種的大佬們喜歡以小虧換大便宜。
於是當天下午在返回棲霞監獄以後,他就提筆寫了兩封差不多的信,分別發往海軍處和空軍處。
中間威力彈藥的優越性是無可否認的,不僅能增加彈藥攜行量,而且槍支的設計也會因之更加輕便。
如今主流的、發射全威力彈藥的輕機槍普遍有10㎏之重,ZB-26約10.6㎏、DP-28約10.7㎏,但若是改為發射中間威力彈藥,設計合理的輕機槍可以做到7㎏的空槍重量。
節約出來的3㎏無疑可以讓士兵輕鬆許多,反之,也能在負重相同的情況下多帶約二百發子彈。
這個優勢在周長風看來是非佔不可的。僅憑自己一個人的實戰經驗還不足以扭轉頑固的陸軍將領們的看法,現在只能寄希望於以後前線的反饋了。
九月上旬的最後一天,曹州大地震的後續賑濟仍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當天,一艘名曰“歐若拉”的萬噸貨輪停靠在了揚州南邊的碼頭上。
經過半個月的航行,這艘被萊特公司僱來運載資料和零件的貨輪安然抵達了目的地,萊特公司履行合同的效率快得讓明人詫異。
中升公司的幾十名職員和僱工早已等候在了碼頭上,起重機和卡車也準備就緒。
由幾十個箱子裝著的十萬頁技術圖紙、散裝的一百臺發動機零件、十七名工程師和技工,這些都是生產許可證和技術轉讓的合同中談妥的。
為首的男子約莫三十歲出頭,舉手投足間給人以優雅之感,他用英語笑著說道:“歡迎到來,我是公司派來接待你們的姚朝文,之後的任何生活事宜都由我負責。”
這一股子倫敦腔讓生產指導團隊的首席工程師海頓-威爾遜愣了一下,“那我們先去住處吧。”
作為大忽悠計劃中的一環,接待這些美國人自然不能掉以輕心,吳正仁、也就是皇太子東宮的詹事,他在深思熟慮以後將這個工作交給了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又在英美法三國遊歷過幾年的姚朝文。
這方面的事自然得讓內行人來幹,要是露餡了可就尷尬了。
不同於工科,姚朝文這一類去歐洲學習政治經濟等文科的人從來都只是為了更好的和西方人打交道而已,熟悉風土人情才是要務。
在安頓好了以後,海頓提出要先去看看廠房和機器裝置的情況,於是第二天,團隊的核心技術人員就在中升公司職工們的帶領下來到了揚州西南郊區的一個佔地幾平方公里之大的工坊。
秋日早晨的氣溫還是相當怡人的,不冷不熱,陽光明媚。
“這片工業園是一個月前才竣工的,我們計劃佈置兩條生產線。”下了轎車以後,姚朝文指著窗外說道:“那邊是總裝車間的廠房,這裡是二號鏜削車間。”
儘管起先只打算搞一個空殼公司來忽悠美國人,但是搞著搞著,人們忽然感覺殫精竭慮弄得那麼認真,等忽悠到了發動機生產許可以後就棄之不用似乎有些太浪費了。
因而有人提議乾脆更進一步,把這個空殼的民營飛機公司升格為貨真價實的飛機部件製造公司。
鑑於大明在西班牙內戰中發了一筆意外之財,抽取其中一部分用作戰備投資完全合理,皇太子與各方人等商討以後批准了這個提議。
於是乎,假戲真做了。
鋼框架結構的廠房寬大明亮,走進去以後反而會有一種奇怪的豁然開朗的感覺。
海頓帶著欣賞的目光環顧四周,叉著腰說道:“看上去真的很不錯,你們的機器已經佈置好了嗎?”
“還有一部分精密機床沒有到貨,但是基本生產線的佈置已經開始了。”姚朝文選擇瞭如實回答。
一行人穿梭在琳琅滿目的機器之間,來來往往有不少工人正在搬運、安裝、吆喝。
眾人不時指問一下旁邊的機器,詢問一些關鍵的技術指標,以此來初步判斷能不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這些是燕京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出產的六角轉塔車床,主軸孔120毫米,十二級調速,轉速區間每分鐘10圈到1000圈,主電機功率4300瓦……”
“那是天華機器公司的半自動龍門銑床,橫樑行程600毫米,銑頭功率5000瓦,轉速區間每分鐘45圈到600圈,標準刀盤直徑200毫米……”
“那邊就是鍛壓車間了,計劃中的千噸水壓機沒有運來,現在這幾臺是100噸油壓機和300噸水壓機。這個300噸模鍛水壓機是漢諾威機械工程公司的產品,許多工廠都在用,效能很不錯,公稱力300噸,定出力6噸,壓制速度每秒20毫米……”
見狀,一名工程師幽幽道:“我記得我們公司E3車間還有幾臺三十年前的英國貨……”
要說機器有多先進吧,美國人自然是不屑的,又不是造不出來。但眼前的這些機器卻幾乎都是出廠未久的嶄新東西,這就很讓人羨慕了。
老廠有老廠的底蘊、新廠有新廠的優勢啊。
卡稽核了,離譜,思來想去也沒啥和諧的字詞啊。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