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陳慕武不講武德
趙師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8陳慕武不講武德,重生,然後成為大科學家,趙師雄,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笑傲江湖》裡的那句詩,怎麼說來著?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陳慕武覺得自己穿越到這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真是趕上了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
不但物理學蓬勃發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先後創立並且不斷完善,而且其他學科也都處在一個知識理論大爆炸的年代。
在數學上,希爾伯特要建立數學大廈,雖然被幾個小字輩給推翻,讓這位數學國王飲恨。
在天文學上,哈勃發現了仙女座其實是在銀河系之外,讓人們對宇宙的視野,一下子從銀河系向外擴充套件了許多,然後又有人據此提出宇宙是透過一次大爆炸產生的,又用微波背景輻射來證實了這一個猜想。
現在在地理學上,陳慕武又碰到了一個他很熟悉的新發現,這位美國公子哥口中的騙經費的德國人,不是那個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還能是誰呢?
倘若有一個二十二世紀的人穿越到一百年以前,並且想憑藉自己的先知先覺,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建樹的話,那麼他會像陳慕武一樣,提出哪些聳人聽聞的觀點呢?
是統一基本作用力,是找到常溫常壓超導材料,還是給人們帶來可控核聚變的先進技術呢?
很多印在中學課本上的知識點,到了一百年前,就變成了舉世震驚的新發現。
當然,震驚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覺得這個新發現太過正確,太過荒謬的話,也能引起人們的震驚。
魏格納提出來的“大陸漂移假說”所引發的震驚,很顯然屬於後一種。
很多中小學生讀物上,都記載過這樣一種說法說魏格納在19,10年生病住院,因為住院的時光是很無聊,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沒有平板,沒有遊戲,只能每天看看報紙,或者盯著窗外的風景發呆。
魏格納在住院期間,無意中看到了貼在床頭的一副世界地圖,驚人地發現了南美洲東側的海岸線,和非洲大陸西側的海岸線,能達到非常吻合的程度。
於是這才讓魏格納有了一個想法,是不是夾在兩個大洲之間的大坤洋其實並不存在,南美洲和非洲這兩個大洲,原本是從一塊大陸上分裂出來的?
就像是一個瓷盤子摔到地上,也會分裂成不同的幾塊碎片。
把這些碎片拼起來,仍能得到一個近似完整的圓盤。
這個勸告中小學生朋友們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小故事,基本上沒什麼問題。
只是其中說魏格納是第一個發現了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線吻合這個觀點,多多少少帶有些演義的成分。
自從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人類能夠繪製出來南北美洲新大陸的地圖之後,就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南美洲東側的海岸線,和非洲西部的海岸線相吻合這一事實。
比如在1620年,陳慕武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另一個知名校友,弗朗西斯·培根,就已經提出過這樣一種觀點。
他說“地圖上的各個大陸,有些就像一幅拼圖玩具的碎塊,比如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海岸線吻合得讓人吃驚”。
但對培根這位大哲學家來說,也就僅僅是吃驚而已。
作為一個早期的唯物主義者,總不能因為僅僅是形狀吻合,就相信有誰能夠把堅硬而穩定的陸地撕開,並且還能推到千里之外。
你要說是上帝乾的,上帝可能都不願意做這麼惡趣味的一件事。
自那以後,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南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吻合,但也都只是不約而同地把它當做一種休閒談資而已,誰也不往心裡去。
唯一例外是十六世紀的一位荷蘭地理學家亞伯拉罕·奧特柳斯,他曾經提出過“美洲因為地震和洪水而與歐洲和非洲分離”這個理論,地震是讓大陸分裂的誘因,而洪水則是大陸之間充滿了大西洋海水的原因。
嗯,基於他那個年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奧特柳斯提出來的這個猜想,很合理。
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才慢慢開始有人把這件樂子事,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進行研究。
1859年,住在巴黎的法國地理學家安東尼奧·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寫了一本《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首次提出來了原始大陸分裂和組成部分橫移的這種思想。
他認為地球上的所有大陸,在古生態石炭紀的賓夕法尼亞紀時候曾經是相連的。
而讓安東尼奧做出這種判斷理由,則是他在歐洲和美國都發現了相同的植物化石。
在安東尼奧之後,繼承了他的思想的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地質學教授愛德華·修斯。
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岩層非常一致,而且他還在南美洲。非洲和印度發現了舌羊齒植物化石。
於是修斯相信在很久之前,這三片土地曾經在一個超級大陸上相連,並將其命名為了岡瓦納大陸。
而現在之所以一分為三,不是因為分裂漂移,而是因為大陸的一部分下沉導致海水上漲,漫過了這三塊大陸彼此相連的部分。
如果能夠觀察海底的話,應該能找到三塊大陸中彼此相連的“大陸橋”。
安東尼奧的分裂理論,解釋了海岸線的吻合問題,但是不能說明大陸是怎麼分裂的。
而修斯的部分下沉理論,能解釋一塊古大陸是如何分成若干,但是沒辦法解釋海岸線吻合。
修斯之後,是義大利的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羅伯託·曼託瓦尼。
他綜合了安東尼奧和修斯的理論,提出來了一種新的假說,既能解釋海岸線吻合,又能說明大陸是如何分裂的。
曼託瓦尼認為地球之前的半徑遠比現在的半徑要小,整個地球表面被一整塊大陸覆蓋。
這之後因為地球內部的熱膨脹,從而引發了火山活動,致使原本的一片大陸分裂,形成了新的大陸,並且由於撕裂帶的進一步擴大而彼此飄離,於是海洋便填滿了撕裂處。
曼託瓦尼的地球膨脹理論,一度曾經和大陸漂移假說分庭抗禮,而且還有許多其他學科的知名專家下場支援他的理論。
比如說,陳慕武的好朋友,狄拉克。
狄拉克在三十年代曾經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萬有引力常數在其存在的幾十億年時間當中,一直都在減小。
根據狄拉克的這個觀點,玻恩的那個得力助手約當,在1964年還提出來了對廣義相對論的一個修改,即所有行星都在緩慢膨脹。
狄拉克和約當給出來的這種解釋,被認為是為地球膨脹的假說提供了物理學背景下的可行性。
除了曼託瓦尼,有關七大洲為什麼是這種形狀的理論,就只剩下了大陸漂移假說。
率先提出這個假說的,是美國地質學家弗蘭克·伯斯利·泰勒。
泰勒和奧本海默一樣,也是一位富貴人家的公子哥。
他是一位律師的兒子,從哈佛大學退學之後,就靠著父親的資助進行自學。
泰勒率先於1908年向美國地質學會提出了大陸在地球表面移動的觀點,大陸的碰撞可以上山脈隆起。
後來泰勒還給出了大陸漂移的解釋,認為地球在早期捕獲了一顆彗星,後來這顆彗星變成了月球。
因為突然出現的月球提供的強大潮汐力,會讓大陸都向赤道移動,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
後來,公子哥泰勒覺得研究地質學也沒什麼意思,他就又選擇去接著遊戲人間。
泰勒親手扔掉的東西,被大洋彼岸養病的魏格納給撿了起來。
在1912年,魏格納獨立地寫出了一本名叫《海陸起源》的書,書中提出了他的“大陸漂移學說”。
有了假說,想要把這個東西從一種猜測變成現實的話,就需要尋找證據。
於是魏格納這個氣象學家臨時轉了行,踏上了一次又一次的地質考察的行程。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天文觀測和地質考察,都是很費錢的兩個學科。
魏格納不像泰勒那麼有錢,每次出發考察之前,他要麼努力工作自己攢錢,要麼就是四處遊拉贊助,像陳慕武一樣,希望能夠有大金主來贊助他的考察之旅。
但即便如此,他攢下來的錢也只夠去歐洲附近的格林蘭島,去不起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印度。
今天在使徒社的聚會上,聽美國人說魏格納去了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學會的例行會議,多半也是為了向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化緣,讓他們給自己提供考察的經費。
而美國人反對魏格納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認為一塊大陸分裂成七個部分這個觀點不可理喻,而是認為魏格納給出來的分裂原因有問題。
泰勒說讓大陸分裂漂移的原因,是早期月球的潮汐引力。
這個觀點乍一聽上去很唬人,可能很正確,只有仔細思考之後才能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而魏格納給出來的原因,只是因為地球自轉而產生的離心力。
這個聽上去就能知道逼格不夠,並且只需透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不足以讓大陸分裂漂移。
他找出來的這個理由,確實是太假了一點,難怪不論是美國的石油地質學會,還是英國的劍橋使徒社,大家無一不嘲笑魏格納的異想天開。
雖然魏格納不知道大陸漂移的成因,但是陳慕武知道。
而且就算陳慕武不知道也沒有關係,他只需要用這個理論創造出收益來,那麼資本就能逼著大家相信,原來地球上的大陸是處在不斷漂移之中的。
要說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新興資源是什麼,那除了石油,就再也找不出來第二個答案。
可是如何勘探石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大問題。
有的人用陸相說找石油,有的人用海相說找石油。
有的人用有機說來找石油,有的人則是用無機說來找石油。
總之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是什麼學說,只要是能找到石油,那麼就是好學說。
大陸漂移假說,同樣可以用來找石油。
地層可以橫移,可以擠壓,從而形成圈閉構造,讓石油運移過來,就可以順利形成油藏。
魏格納去石油地址學會遊說,可能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但這給了陳慕武靈感,他打算用大陸漂移理論,從英國的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也就是後世有名的英國石油公司BP那裡,騙一筆錢過來。
或許有人可能會問,陳慕武怎麼就能確保用板塊理論找到埋在地下的石油呢?
這時陳慕武就要反問一句了,他為什麼要用板塊理論,來找到埋在地下的石油?
小陳我可是天選之子,外掛玩家,不講武德地輸入一句“ISeeDeadPeople”作弊密碼,直接開全圖視野不爽嗎?
我說荷屬東印度有石油,荷屬東印度就有。
我說石油會出現在西伯利亞,一口井下去石油就往外流。
陳慕武不光是為了賺錢,他還想著是不是能搞一個李代桃僵的計策。
陸軍馬鹿可能不能征服整個西伯利亞,沿著鐵路一直打到秋明。
但如果早個一二十年,就宣佈荷屬東印度有著大量的石油儲備的話,海軍馬鹿會不會高唱《軍艦進行曲》,一路打到蘇門答臘,打到爪哇?
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只要能讓本人分出兵力去打其他地方的話,那是不是就能起到一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效果呢?
只要用板塊學說找到了石油,那麼這種假說的實用性就從此毋庸置疑了。
但應該如何科學解釋,為板塊學說找到理論基礎,只憑著找到石油這麼一件事,肯定是不足以讓地質學家們信服的。
不過陳慕武不著急,最起碼要等到他公佈核裂變的現象和原理之後,才能給大陸漂移找到充足的動力來源。
總不能為了一個被謝爾頓認為連科學都不算的地質學,就提前把核裂變這個大殺器給掏出來吧?
使徒社的眾人還在聚會中毫不客氣地嘲笑著魏格納,窩在角落努力降低存在感的陳慕武卻忽然舉起了手:“那位兄弟,你說令尊參加美國石油地質學會的會議,那請問他是不是有石油相關的產業?或者說你們當中有沒有人能聯絡上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的?我最近對石油勘探很感興趣,能不能找個機會,介紹我認識一下圈裡人?”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