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姜阿山小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我才七歲,老朱你讓我監國?,姜阿山小樹,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說到名教,朱允熞還是有些認知的。
所謂名教,並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以“正名分”為中心的封建禮教。
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確定的,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所設定的一整套行為規範。
名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封建統治的基礎。
沒有名教,就沒有家天下。
皇帝輪流座,明年到我家。
老朱緩緩說道:“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以及天下的讀書人,他們忠於的,其實不是咱老朱家,而是名教,是天下讀書人的利益。”
“只要你注意維護這一點,你就無數忠於你的人,源源不斷的為伱所用。”
“記著,你可以殺他們,可以打他們,但一定不能去觸犯名教之根本,一定要做出維護讀書人利益的樣子。”
“你如今已有才名,有聲望,這便是立身之本。”
“你之前說大明真正的危機,在文官而不在勳貴,說得既對,也不對。”
“勳貴是真的會起兵造反的,你需要時刻注意這一點。”
“但文官不一樣,你只要用“名教”將他們束縛,他們就反不了。”
“否則,他首先就會被自己所在集體拋棄,被其他文官拋棄。”
“即使他們人數再多,遍及整個朝堂,但他們想要挾皇帝,都只能以大義的名分,而無法明目張膽的造反。”
“你只要牢牢把握這一點,就能對他們生殺予奪,如籠中鳥一般,任你起落。”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他們在儒林中的威望很高,是如今天下讀書人的帶頭人,你用他們,就是給天下讀書人做一個榜樣。”
“表明咱老朱家,看重讀書人。”
“不過,你也無須忌憚他們。必要的時候,你若想殺,就可以殺之,再換一批人用就行了。”
“只要大義的名分還在,天下讀書人還認你在維護他們的利益,那便沒有任何問題。”
“記住,有名教,才有忠臣,你才有人可用。”
“若沒有名教大義,你將無人可用。”
聽到這裡,朱允熞仿若被驟然點醒,瞬間明白過來。
後世都以為東林黨誤國,文臣誤國。
正是因為他們,才導致大明的局勢每況愈下,直至亡國。
但回過頭看,東林那群人,說破天也就是敢嘴巴上批判一下朝廷。
真讓他們造反,再借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
或者說,他們罵歸罵,但還是要為朝廷辦事。
若是造反,都不用皇帝出馬,他們自己內部,就會先將這個人拍死。
文官死諫,拿名分來要挾,就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但皇帝對他們要打要殺,又十分容易。
後世有學者評論說,華夏古代沒有西方那種掌權的宗教,但儒家又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西方的君主,需要尊崇或者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而華夏的皇帝,則需要禮敬孔聖人,推崇儒家。
本質上,這也是一種神權。
而君權和神權的關係,則構成了整個統治的基礎。
說白了,就是神權使君權得以神化,併為政權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秘主義的解釋。
君權為神權提供政治上的庇佑,並對神權在政策上給予支援和保護。
君權神授,奉天承運。
儒家本質上也是一種“神權”。
只不過,不像西方有“教皇”這種人間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聖人,只有一個“大義”的牌位。
如此一來,也決定了儒家會始終屈於君權之下,為君權所用。
當然,兩者之間,處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務上,天子乾綱獨斷,儒家的臣子,很難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但一旦涉及到“神”的部分,也就是名教大義,他們就都站出來了。
比如說,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
在後人看來,滿朝大臣為了皇帝父母是誰,爭了三年,將朝政國事都丟在一邊,簡直是無法理喻。
但在那些信奉名教的儒家讀書人眼中,這是名教大義,是皇統之爭,比任何事都重要。
本質上,這就是君權與神權的較量。
因為禮儀之事,權力一向是歸於儒家,歸於名教的,帝王很少會去做改變。
大多數時候,也沒有動力去變。
反正就是一個形式,一種禮節而已。
並不涉及帝王的實際利益,反而對其利益有維護鞏固的作用。
因而當嘉靖因情形特殊,插手進去的時候,雙方就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反過來說,如果不是“禮”上的爭奪,而是世俗的一般事務,哪怕嘉靖決定動員大明的所有軍隊,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對外戰爭,他都可以輕易的決定。
大臣,尤其是信奉儒家的文臣,除了稍微勸諫一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阻止的辦法。
恩出於上,天子乾綱獨斷。
國之大事,繫於帝王一人。
這也是名教,也是大義。
作為讀書人,也要維護這一點。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維護儒家,維護封建禮教,對帝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要不然,漢武帝也不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思想控制是統治的基礎,是重中之重。
就是後世的國家,也時刻注意培養民眾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以及不斷的宣揚愛國主義。
因為沒有這些,統治基礎將不復存在,整個國家都會土崩瓦解。
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君權對天下的統治,這是表象。
掩藏在君權之下的名教大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才是真相。
當統治者啟用儒家的時候,這一點就分不開了。
雖然君權始終壓制著儒家,壓制著“神權”,但卻不能不用。
至於佛教和道教,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更像宗教。
但實際上,他們都被儒家滲透了。
“皇爺爺,孫兒記住了。”
朱允熞認真的說道。
實際上,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
真的只有宣揚封建禮教,維護天下讀書人利益這一條路嗎?
也未必!
作為穿越者,他知道還有不少取代的辦法。
比如愛國主義,比如民族大義。
相比儒家的君臣大義,其實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也可以不受名教所困。
至少,不能讓自己被那些讀書人用名教大義的名分所困。
但任何辦法,都只能徐徐圖之,慢慢改變。
否則,統治基礎就真的不穩了。
在這個時候,朱允熞當然不會去反駁老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老朱的想法沒錯。
他想變,也是後事。
而且必須要慢慢來。
“還有你那些叔叔,咱將他們都分封王了,將抵禦胡虜的大任託付給諸王,可以令邊境不亂,留給你安寧。”
“咱現在問你,胡虜不安定,讓諸王防禦,可若是諸王不安分,你準備怎麼辦?”
老朱說著,目光落在了朱允熞的臉上,似有期待,臉含笑意。
這是新一輪考驗又開始了?
老朱總是在談事的時候,不知不覺來考驗別人。
趁別人精神最放鬆,最毫無防備的時候,讓人吐露心中的真實想法。
這一招真高啊!
老朱還運用得出神入化,絲毫也不著痕跡。
朱允熞心中感慨。
若不是他知道這段歷史,恐怕還真會不知不覺中了老朱的道。
那就會為以後的自己,挖一個大坑了。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十分難以清除。
不過,既然知道老朱心中的正確答案,他當然不懼。
“皇爺爺,孫兒以為,對待諸王,要用德來安撫,用禮來牽制。”
“如果還不行,就削減封地。”
“再不行就改變他的封地,將他安置到其他地方。”
“若是還不行的話,就只能出兵討伐了。”
說完,他望向老朱。
朱元璋哈哈大笑,對他的答案非常滿意。
“你說得不錯,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朱允熞心中暗暗吐糟了一句。
這次得多虧朱允炆的“教導”了。
“好了,今日教你的,你需牢牢記住。”老朱道:“日後若有時間,咱再教你更多的兵法。”
“雖然為人君,未必要知道那些,但你既然創辦軍事學堂,又為山長,總得能鎮得住將領們。”
“明日咱就下旨,讓你正式監國。朝事繁多,你好生準備吧。”
朱允熞心情波瀾起伏。
監國啊!
執掌整個大明!
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來改造這個時代了嗎?
“是,孫兒一定實心辦事,將大明江山治理好。”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忽然又道:“你得空的時候,多與兩位哥哥相處。”
“咱不希望你二叔的悲劇,再度發生。”
朱允熞心中又是一顫,風浪再生。
老朱果然清楚一切,洞若觀火。
這算是提醒,還是警告呢?
老朱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事,應該就是這個了。
骨肉相殘,兄弟舉刀而向。
可他不動手,朱允炆和朱允熥呢?
他們真的能放下不爭嗎?
若他們來爭,那自己只能還手。
這可不能怪他。
但這些話,他無法在現在向老朱說。
只能埋藏在心底。
“是!”
他不敢多言,唯恐露出馬腳,只是恭敬的應了一個字。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