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詩書萬點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310、一路向西七,明末鋼鐵大亨,漫卷詩書萬點花,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不要撿了,趕緊的,收拾東西,牽上馬退回去,敵人大隊人馬到了。”王浩大聲喊道。
頓時尋找紀念品的小崽子們,一鬨而散,趕緊砍首級的砍首級,牽馬的牽馬。
一窩蜂的跑回去。
此時的小山坡上,戰壕已經挖好。
一米的深度,外加挖出來的土拍打成五十公分高的胸牆。形成了一道U型的環形工事。
工兵累成狗了,在外面打了七萬五千個洞。
平均一人挖了2500個,雖然就是踩一腳的事兒,洛陽鏟就挖出來一個,但一個人踩2500下,這活兒也不輕鬆。
還要在陣前十米鋪一層鐵絲網。等全弄完了,基本累癱了。都退到後面去休息。
炮兵也架設好了五門三磅炮的炮位。
按照炮兵操典,用草袋裝土,壘成一米高的胸牆,把大炮彈藥和人員保護起來。防止敵人的弓箭拋射。
炮兵一共就帶了五門三磅炮,這種炮因為重量輕,所以可以用單個的牲畜挽馬拖曳,也可以用人推動和拉著跑。
如果是青銅鑄造的,一般五百公斤左右。楊凡的三磅炮是鑄鋼的,強度更高,重量也比銅輕很多。
因為強度夠,所以炮管壁做的比較薄,進一步減輕了重量。
再加上在玫瑰與槍炮群裡,託網友找了一個專業的人士,進行最佳化設計,成功的把重量降低到三百公斤的程度。
而且參照倭人的九二式步兵炮,整個炮可拆開。拆開後,每個部件都不超過三十公斤,一個人就可以抗走。最重的炮管可以四個人用木槓子抬著走。
能用馬馱運,或者人背肩扛,就極大的加強了機動性。
這個設計大神太厲害了,他特地說明這主要是考慮到山地作戰的需要。
後期楊凡要是到遼東去打建奴,部隊確實需要可以在山林地帶靈活運轉的輕型火炮。
從歷史上看,這種炮的射程一般在四百八十米左右。
楊凡的炮,因為採用了鋼材,強度加大,加長了炮管,可以多裝藥,射程提高到750米。
為了提高射程採取了很多技術,包括在球形鑄鐵實心彈的上面裝鉛製彈帶,用來在發射時變形堵住炮彈和炮膛之間的縫隙,防止漏氣。
在霰彈上,採用了二愣子從現代收廢品收來的小鋼珠。
一發霰彈足足有一千個小鋼珠。發射時可以打出三百米長的扇面,用來橫掃騎兵和步兵。
為了提高發射速度,彈藥直接用絲綢包裹好,做成定裝彈藥。使用時,炮兵從木箱中拿出就行,不用稱量火藥,直接往炮口裡塞。
射程也不需要調節,因為就是短程炮。一般都是直射打擊五百米內的敵人。
如果一定要調節射程。那就根據需要,用幾個小型的發射藥包,同時調節炮口俯仰角度,就可以精確的調節射程。
絲綢在大明不算便宜,但是絲綢有一個好處。就是完全可燃,極少有殘留。
如果用紙包裝彈藥,火銃大概三十次發射就要清理槍膛。火炮大概五十次左右就要清理炮膛。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停火可不是鬧著玩的。清膛的時間越長,對戰場越有利。
為了提高射速還有一個攔路虎,就是炮管過熱。
戰場上,如果彈藥足夠,在敵情緊急的情況下,炮兵把炮管打的通紅是常有的事情。
一般這種情況下,為了安全起見,就必須停止射擊。原因有兩個。都和炸膛有關。
一個是過熱的炮管會引燃發射藥,導致無法使用,甚至因為發射藥不是線性的逐步燃燒導致炸膛。
另外炮管發紅後,導致金屬的強度大幅度下降,即可能因強度下降而炸膛,也可能因為炮管變軟而變形,改變彈道形狀導致炮彈卡住而炸膛。
不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這樣的炮就廢了。
楊凡採取的辦法,一個是採用熔點更高的鋼材鑄造炮管。
另一個是學習馬克沁水冷機槍的方式,採用液冷。
即在炮筒外邊加上薄鐵皮的套筒。中間有空腔,可以向裡邊注水。然後透過水的蒸發來保持炮管的低溫。
套筒和水毫無疑問增加了重量,但是這是無奈的取捨。低強度戰鬥拆下來。高強度戰鬥裝上去。
那位設計大神甚至考慮到了,在北方寒冷地區作戰,沒有水,只有冰雪的情況。設計了碩大的進水漏斗口,可以用鏟子把冰雪直接鏟進去。
甚至要求炮兵帶一套洛陽鏟的壓水井打井裝置。便於隨時取水。這個也方便了部隊用水。畢竟人和馬都要喝水。做飯、洗衣服、洗澡也要水。
為了避免浪費,比如在沙漠戈壁作戰,大神還給設計了一個蒸汽導管和冷凝水箱子。這個也是仿照馬克沁機槍的裝置仿製的。用來把蒸發出來的水蒸氣透過導管冷凝器中還原成水,迴圈使用。
彭術是炮兵教官,今天是他帶領炮兵中隊第一次參戰。這支炮兵和安三溪一樣,都是軍官教導隊。裡邊都是軍官種子。
今天第一次參戰,他們都是把條令和操典反覆熟悉,生怕一會兒,犯不該犯的錯誤。
今天三叉崗已經成了一個按照楊凡的操典,佈置周密的預設戰場,就等著敵人上門了。
從下到上,第一層是外圍的地洞,專門別折敵人的馬腿。
第二層,是天然形成的圖爾河,可以有效減慢敵人騎兵的衝擊速度,工兵還偷偷的在河水裡佈置了一層鐵絲網。
這個陰損的主意是工兵小隊隊長侯生武想出來的。
第三層是戰壕和泥土胸牆,火槍兵在這裡兩層橫隊輪換射擊。
第四次層,是炮兵小隊用沙袋壘成的炮位,因為炮口高於戰壕的步兵,所以可以不用顧及傷到步兵,而隨意開火。
第五層,也就是小山坡的山頂,用沙袋壘成了一個指揮所,上面蓋著苫布。安三溪和黃三在這裡指揮,這裡居高臨下,視野良好,可以四面觀察周圍的情況。
“來了,看樣子人數比我們估計得多,不是兩千,大概有兩千七八百人。”安三溪放下望遠鏡說道。
黃三點點頭,說道:“情報有些出入,是戰場上常有的事情,這點人我們還消化的了。問題不大”
遠處,地平線上,伊爾根臺吉帶著大隊人馬,從遠處趕來。
他知道三叉崗這裡除了一個小山包,一馬平川。在他看來,這仗根本沒什麼可以打的,騎兵直接推過去就把這些狂妄的混蛋踩死了。
阿爾斯楞看著遠處那個小山包卻狐疑的皺起了眉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