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580 朝府爭闢,北朝帝業,衣冠正倫,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宇文泰若是對某人親暱示好,自會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心中倍生感激。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的身份使然,更在於他的言行舉動能讓人產生一種是發乎真心的感覺。
亂世之中,真情實意的關懷本就非常難得,而像宇文泰這種勢位崇高之人的關懷則就更加的珍貴。就連李泰這個天生反骨的傢伙都常常沉湎其中,李曉對大行臺的熱情招待也是深感受用。
宇文泰是做家宴招待這對剛剛返回華州的父子,故而內府廳堂中倒也沒有留下太多府員,僅僅只有自家戶中子侄親屬。
他自己與李曉做平輩論交、互敘年齒,並又吩咐在座諸子侄們對李曉以長輩相稱,大有要作通家之好的意思。
這份熱情讓李曉有些無從招架,而宇文泰還耐心的溫聲安撫,讓他心中的不自在大為消解。
李泰將這一幕收於眼底,心內確實也是頗覺感動,大行臺對他父親的關懷讓他感覺比自己受到了優待還要更加舒服幾分。
父子兩在城外本就喝了一些酒水,這會兒在堂中又飲幾杯,各自便有了幾分醉態。
宇文泰突然放下手中的酒杯旋即便長嘆一聲,旋即又一臉感慨的說道:「我與仁略雖非故舊常年的相知,但言及身世也有幾分相似。舊年爾朱氏權女幹當國,大肆虐害人間仁勇尚義之士,不只仁略你親屬多遭戕害,我兄亦遭其所殺……」
兩人因這一樁傷痛故事又找到了感情上的契合點,各自舉杯談起舊事。講到親友們遇難於河陰之變,而自己僥倖免於災禍,帶著殘留族人們逃亡河北的舊事,李曉也忍不住淚水漣漣。
李泰還是第一次聽父親講起這些慘痛故事,眼見父親臉上猶自驚懼難安,可以想見這一場慘絕人寰的政治屠殺對人身心摧殘之大。
宇文泰一家出身北鎮,雖然沒有在河陰之變中遭受殺戮,但同樣也是命運多舛,身份在官賊之間來回切換,到最後只剩下宇文泰並諸晚輩子侄。
在將故事感慨一番後,宇文泰便又說道:「如今行臺宣治關西、抗衡巨賊,內外軍政皆仰群眾才力,我亦求賢若渴。仁略前已遣子報效,可見也有康慨之志,如今親身入國,肯否屈事臺府?如今府中西閣祭酒仍然空席待賢,歷觀內外群眾皆非我願,拖延至此將成心病,仁略為我據之可好?」
李曉這會兒已經是醉意上頭,更兼與宇文泰一番暢談故事後也深有同病相憐之感,這會兒聽到宇文泰為一件事憂愁的不得了,便不免心生仗義相助之念。
李泰雖然也喝了不少,但他向來警惕心重,睡夢之中都仍有三分清醒,聽到這話後心神陡地一清,手把著酒杯站起身便乾嚎起來:「主上知遇情深,因子知父、由父及子,臣父子並受殊恩,但有所使安敢不從!
【穩定執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
泰所言,他雖然為兒子感到自豪,但他自己也並非已經老邁不堪,往年雖然不失澹泊名利之想,可在見到兒子所取得的成就後終究難免有些吃味,不希望自己餘生就此荒廢下去。即便不能稱誇於人前,起碼也要留下二三可供自己品味的事蹟。
他倒沒有因為宇文泰的禮遇青睞而迷失自我,只是欠身說道:「多謝安定公賞識,只是器性所限,所付之事實非所長。若是貿然領受,累事害己猶有可恕,阻賢報國其罪深矣!」
宇文泰還待勸說一番,堂外謁者匆匆入稟侍中楊寬在臺府中求見。
聽到這話後,宇文泰眉頭便微微一皺,想了想後還是著員將楊寬引入內府,並派遣兒子宇文毓出堂迎接。
李泰給他老子遞了一個眼神,然後自己也跟隨行出,與宇文毓一起站在前庭等候楊寬到來。
作為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的性格卻不像是鎮兵之子,並沒有一般少年的浮躁好動,反倒是頗為沉靜。瞧著李泰行出,他便主動往側方站了一站,沉默了一會兒後才說道:「親長商討事則,把婚期定在了明年秋後,不知那時西河公是否在此?」
李泰聞言後先是一愣,繼而便微笑道:「職事系身,難言去留。尤其今秋以來侯景入寇梁國,江南各處都不安定,更需臨境細察,恐怕是不暇抽身。但無論此身在否,屆時一定具禮以賀寧都公。」
「姐夫直稱名字即可,我也並沒有才性事蹟值得世人另眼相看,只是希望能夠憑著醇厚的性格不遭人嫌就暗自慶幸了。」
宇文毓先是自嘲一笑,然後又望著李泰不無羨慕道:「能與姐夫同堂為河內公戶內嘉賓,我真是深感榮幸。雖然一定會有長短對比分明的議論,但我絕不會因此怨望姐夫,也請姐夫你不要因為人言嫌棄疏遠我。我雖然不是姐夫這般良才,但在事中得到的指教,一定銘記不忘!」
聽到這一番少年老成的話,李泰不由得認真打量了這個連襟兩眼。
他之前只覺得宇文泰諸子皆少,暫時不必多加理會,但此時聽到宇文毓的談吐,已經很有早熟智慧,尤其講到他們連襟之間未來的相處時,更是有了幾分城府味道。
正在這時候,楊寬也來到了這裡,與之同行還有兩名朝使。當見到站在堂外等候的兩人,楊寬便加快了腳步,彼此寒暄幾句,然後便一起登堂。
在見過大行臺之後,楊寬便主動表示此行身負使命而來,受皇帝陛下遣使來宣達朝廷對李曉的徵令授命,然後兩名朝使便當堂宣讀詔令,召李曉入朝擔任侍中、國子監。
李泰同他父親一起作拜聽讀詔令,聽完後自己先忍不住感嘆起來,他們一家人可真是饞人的香餑餑啊!
他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朝廷自西遷以來還沒有開設國子學,之前以盧辯等河北名家虛領其職,如今又任命他老子擔任國子監,是打算順勢把國子太學建立起來,還是單純的禮遇表示?
宇文泰聽完這詔令後,雙眉微鎖、眼神沉凝,沉默片刻後才又笑起來,自席中站起說道:「楊侍中想是擔心李公新歸、不知將宿何處,所以聞我客席不空便急來宣令。在事雖然需要從權,但訪聘賢良、為國舉才怎可貪循方便而就於倉促?更何況李公雖無恆居在城,但卻有壯子依靠,自非無從寄託之類。」
這番話說的有點不客氣,不過也是因為楊寬的做法的確是有點毛病。臺府雖然是辦公機構,但內宅卻是大行臺家居之地,跑到別家廳堂來宣讀給另外一人的詔令,這既是冒犯主人,也是不夠重視受命者。
楊寬聞言後,忙不迭苦笑著向大行臺拱手致歉,只道朝廷求賢若渴、催令甚急,他也是無可奈何,明知失禮也不得不入堂來宣讀政令。歸根到底,只是李曉賢名太重,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覽風采,朝廷在這個問題
上也是未能免俗。
他叭叭講了一大通,所表達的意思無非是他在給人背黑鍋,按照他的意思和風格自然是做不來這種事情。至於給誰背鍋,那也是不言而喻。
就這做事的風格味道,李泰一聞就知道是哪位好漢。
今年大行臺拉著他好女婿一同出巡,本意雖然是加強自己的權威,但也給了太子好多露臉刷存在感的機會。結果卻因為皇帝病重,一行人急速趕回了長安。在確定皇帝脫離危險後,宇文泰便也立即返回了華州,沒有繼續留在長安這是非之地。
看這情況,皇帝雖然病情由危轉安,但估計也沒有太旺盛的精力可以關注時事,故而一些日常事務的處理便都交給了太子。
李泰當然不想他們父子捲入這對翁婿之間的鬥法,於是便將之前回絕宇文泰的說辭再講了一番:我自己給朝廷當牛做馬是我的福報,但我爸爸好不容易找回來,那是要擺在家裡好吃好喝侍奉著的,可不是為了給你們當牛馬!
楊寬本就被大行臺的眼神盯得有點如芒在背,聽到李泰的答覆之後,便又連連稱讚幾句他的篤孝之心,然後便忙不迭告辭離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