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章 佳青出山,奪嫡之爭
潛水的三文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 第6章 佳青出山,奪嫡之爭,大秦嫡長孫,打造萬世強秦!,潛水的三文魚,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古以來,自持學識淵博者,從官場下野後,就找一處風景秀麗的世外山林,約上幾位同道好友,過上隱居的生活。
他們蟄伏山林,自號隱士高人,再收上幾名弟子,教個幾年後放出去為君王效力。
再透過弟子口傳,向世人吹噓我是某某先生、某某高人弟子。
無形之中,更是給這些所謂的高人,增添幾分高深莫測的假象。
此類隱士所圖,不過是透過弟子讓自己的名聲得以青史留名。
諸如鬼谷子,便是如此。
贏長生看著眼前這位四十餘歲的中年隱士,與他印象中的世外高人形象,是那麼格格不入。
他沒有白袍加身、沒有仙風道骨的氣
質,而是扛著鋤頭、腳踏草鞋、一身黔首短衣的老農形象。
楊碩,此人除了後來追隨了劉邦,歷史上記載甚少。
贏長生只是從扶蘇口中聽說,關中有這麼一位朝廷應召五次不出仕的老儒生。
那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嬴長生根本不在乎,他只想利用此人在士林中的影響力,給扶蘇撈取更多政治資本。
再者,人家好歹也是一門貴族。
楊家子弟遍佈天下,大都在咸陽謀生,各行各業都有,完全能給嬴長生提供一套現成的情報網。
有了楊氏幫助,就可以在這場奪嫡之爭中,增加成功的機率。
"晚輩贏長生,拜見先生。"
楊碩和藹笑道:“呵呵,在下早聞咸陽神童公子長生,今日總算見到本尊。"
楊奮向眾人抱舉道:"諸位初登塞舍.然,我楊氏乃山居之所,簡陋之蔽。並無好物招待,家父已備下清茶,還望諸位莫要嫌棄。"
"楊兄客氣了,倒是我等叨擾了。"
"請。"
知道贏長生是來拜訪楊碩,其他人知趣地沒有跟上,由楊碩父子領著贏長生來到一處亭臺。
落座之後,楊奮開始煮起了茶湯。
贏長生率先作揖開口:“晚輩冒昧,本應家父前來拜訪先生,無奈實在身不由己,且我大秦朝堂,現在正是風雲變色之際。只得晚輩代父前來。還望先生,能出山相助。"
說完就俯身行禮。
楊碩將其托起,頷首說道:“在下早年也遊歷各地,後隱居於此修學。士林之中,倒是有幾位同道與老夫惺惺相惜、時常多有來往,在下學識遠不如淳于兄,若貿然出仕,只怕助益甚微啊!”
聽了這段話,贏長生覺得楊碩說的看似謙詞,實則在試探自己。
前面說周遊各地,肯定是六國。然後回到關中隱居,這說明什麼?
無非是楊碩在周遊各國時,沒有找到一份滿意工作,對求職條件不滿意。
要麼是看不到六國有前途,隨時會被秦國所滅,索性就躲回家裡種田。
諸葛亮可不就是這麼幹的嗎?
至於為何秦國五次徵召不出,可能是秦國崇尚法家,與楊碩所學的儒家有所衝突。
楊碩在士林之中的人脈交集網頗廣,要知道這個年代,沒點真才實學計程車人,可沒資格自號的。
既然能自號“佳青先生”,可不是自己吹出來,而是士林中人一致認可之後,才能有如此尊號。
這樣也是間接地在透露自己的實力。
最後是楊碩比較關鍵的一句話,在贏長生看來,對方看似謙詞,實則在試探出仕條件。
看樣子,自己想請這老傢伙出山,著實要費一番腦細胞了。
沉思了片刻,嬴長生再次作揖道:"先生既然已知家父乃儒學弟子,也應知當年先帝焚書,家父不懼先帝之威,大膽為此舉上疏,才遭貶至九原監軍。
如今先帝駕崩,帝位即將旁落他人。如先生能助我父登基,家父必定重儒輕法,先生也必將是我大秦的從龍之臣。”
說完,贏長生趕緊把頭又伏在手背上,假裝施禮,不讓自己的表情被對方看出端倪。
自己這番話,如果按照後世的說法,那就是給對方畫餅,也不知道用來對付古代人,到底管不管用?
一個重儒輕法、一個從龍之臣的誘惑。
楊碩聽了之後,臉色微變,良久才嘆息一聲:"罷了。我楊氏一族,偏安秦地久矣,才得以不受戰火所禍。秦亦敬我楊氏為姬氏之後,多年來庇佑有加、寬容有度。
在下如再不出仕報效,實在有違聖人教誨。"
嬴長生再次拜道:“先生大義。"
.....
咸陽城。
昔日繁華喧囂的城市,此時已換成一片素縞和寂靜。
關中更是家家戶戶掛上喪綾,人人頭纏麻巾。
能有資格讓百姓為其披麻戴孝的人物,唯有千古一帝嬴政。
帝宮之內,始皇帝的靈柩。
在一群宦官的引領下,從宮門穿過再經過寬大的御道。
兩旁的文武群臣,見之無不納頭便拜。如果不是秦法規定,成人男子禁止落淚,有些臣子還真想大哭一場。
一位頭戴高帽的宦官,開啟黑底紅邊的卷軸,扯著公鴨噪子宣讀詔書:
"宣,大秦皇帝詔命,朕御極三十七載、滅六國、擊匈奴、平百越、築長城、開馳道、通靈渠、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泰祭蒼穹封禪,立帝制傳千秋。
德,盛於三皇五帝。功,卓著四海八方。今,世間輪迴,天法難違。朕雖身死,亦為祖龍,佑我大秦千世萬世。
十八子公子胡亥,忠孝仁義、天資聰穎、德才兼備,甚得朕心,故傳位於胡亥,立為二世皇帝,統萬軍開疆拓土,御萬民繁榮昌盛,宣畢。"
宦官剛唸完,廣場上的百官,他們寬大的袖袍如同潮水般劃過江面。
齊聲如雷,伏地拜道:"臣奉詔。”
遺詔宣佈過後是負責祭祀禮儀、觀測天象的奉常卿講話。
按君王規格的禮制,嬴政靈柩需停放七日,才可以入驪山秦陵下葬。
由於始皇帝的功績,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經過官員討論,他們一概認定"九為尊",因此靈柩停放的時間,也就由七天改為了九天。
儒家官員還提出,為了體現孝道,新皇也應該在九天之後,才可以加冕登基。
這件事,當然遭到趙高的反對,他恨不得胡亥即刻登基,也好以皇帝的名義來施行某種政治陰謀。
現在被儒生這麼一攪合,趙高首先坐不住了,連忙湊到李斯跟前。
小聲道:“李相,若按儒生所言,新皇登基豈不是要延後?如此一來,可誤了我等大事,還請李相出個主意。”
李斯嚴肅道:"府令所言,老夫固知。可歷來依周禮制,索王崩,皆為七日、諸侯五日、士庶三日,何乎先帝功遠超前,添之兩日又有何焉?”
趙高聞言臉色難看,見李斯不肯幫忙,他還是咬牙堅持勸說:“李相可知,蒙毅三日內即將抵京,此人軍威盛高,若是與王賁相應,速制咸陽不難。
屆時,亂狀不能制,新皇不得冕,李相將何處之?咱家將何處之?胡亥將何處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