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雪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九十五章 豐寧王之秘,布衣首輔,霽雪齋,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任豐寧王趙傳佑是豐寧宜忠王唯一的兒子,首代王宜貴王的孫子,理論上說來是當今靖武皇帝未出五服的堂弟。
本朝太祖皇帝不但能打,而且能生,十八個成年皇子有十二個帶兵打仗,幫著老子東征西討。
建國之後過淮北伐、擊遼東、收蜀漢、取關中,歷次用兵都有皇子們的身影。這種情形直到太祖去世前才逐漸減少,最後只有晉王、遵王、肅王和永王還兼有節度使的職分。
無奈太祖爺身子骨著實硬朗,以開國之君身份竟毫無懸念地活到八十大壽,更奇妙的是他老人家身經百戰卻從無一次受傷,居然是睡夢裡無疾而終的。
李丹不由自主地把他和前世那位朱皇帝比了比,發現大抵原因在於太祖出身地方豪強,家裡有地有商隊,也有先人曾經做官,所以受的苦比較少,飲食充足,身體底子更好,同時因家裡有往南洋的船隊,眼界也更加開闊。
這就是為什麼本朝比大明更寬容、風氣更疏朗,不曾有大規模誅殺功臣、文士,以及限制工商發展的緣故。
當然,這和歷代皇帝都堅持自己是趙宋餘脈,努力繼承其文化和風格也不無原因。
然而八十歲的太祖爺和老朱一樣存在個嚴重的問題,他在位時間太長了!七十二歲那年傳位給太子,是為承宗。
永年四年承宗皇帝患心疾去世,太祖爺扶持皇孫登基是為衍宗。不料衍宗承繼大統才一年,在獵場歸來途中遇大暴雨,慌亂中衍宗被驚馬衝撞身亡。
因衍宗皇子尚幼,太祖不得不復位臨朝。三年後新君即位年號隆治,又過了半年太祖才去世。
就這樣極為長壽的開國之君親手扶持了三代皇帝才去世,讓李丹咂舌驚歎。
接下來就是李丹兒時起便聽大人們常唸叨的故事了。隆治帝幼齡登基,被大臣宋端等人左右,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傾向集權和文治。
他下令停止對韃靼人和西域的鐵力汗國進行征討,希望與民安息,但另一面卻仿照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架空了五軍都督府,同時下詔皇族、外戚無特旨不得統兵。
收回軍權後,自信滿滿的隆治皇帝一方面擴大文臣權力推行內閣責任制,另一方面開始實施府衛制與營兵制結合的道路。
他將衛所規模縮小並限定於鎮壓內亂、協助治安,而以營兵作為內外作戰主力。這樣便使太祖時代部隊只認將帥的情況得到緩解,卻導致了軍隊上層與武勳們對皇帝和文官的不滿。
接下來便是驚心動魄的削藩運動。當隆治皇帝發現大量的皇族會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加劇,便在宋端的協助下削減諸王實力。
這時候他倒沒像朱明那位建文帝一樣冒失,而是先派兵進駐諸王所在城市,然後告訴他們天下太平、你們的安全朕派兵負責了,然後親王許保留三百二十名衛隊,郡王保留兩百名衛隊,其他全部裁撤。
看看大家沒什麼動靜,也沒幾個人哭喊,於是隆治走向了下一步。
天下財富應為百姓所有,不應該集中於一姓,所以咱們家過得夠舒適了不需要這麼多用度。
親王每年俸祿五千兩足矣,除非無後者,妻妾不得超過五人,妻妾外生子依律按私生對待,無特旨不享有繼承遺產、襲封權力,不得接受蔭封。
襲爵者外餘子推恩許封者皆降階,意思是沒能襲王爵的兒子你可以求皇帝推恩給個爵位,但只能是公爵不能是王。
同理,公爵的兒子只能是將軍,將軍的兒子只能是校尉,校尉的兒子……就是庶人了。
所以又多了一條:無爵者可配黃帶,位與士人同。
瞧見沒,不是庶人哦,是高一等計程車人,可以見官不拜,但是偏又不許參加京城的會試!你是皇族子
弟,就別和普通士族去爭這本來不多的進士名額了。
有個聰明的皇帝,趙敬子這樣的皇族末裔卻過得很彆扭、憋屈。
從那以後郡王的俸祿也削減到三千五百兩,和一箇中上之家差不多,許妻妾四人。
哦,對了,這裡還加了一條,所有王府衛隊歸屬兵部(後來宣宗時期轉給五軍都督府)儀衛司管理,這樣王爺們要想拿養兵說事都沒可能。
隆治的思維模式是:既然家裡沒那麼多妻妾生養太多丁口,自然王莊也不需要太大規模嘍!想到這個皇帝很高興地下令:
自來年正月起,咱們趙家以身作則先來個攤丁入畝!
所謂丁,指的是成年男子。親王領限定為五千畝,王領四千三百畝,郡王三千五百畝。在此基礎上每成年一丁,其名下授丁口田兩百畝。
這樣成年丁口如襲爵則按爵獲領,並加上自己名下的丁口田,無爵的就只有丁口田。
這麼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莊兼併土地,也間接迫使各王府把眼光投向了可以生利的商貿、採礦等行業。
這些都還好,沒有讓親戚們怎樣,畢竟天下是趙家的,還能胳膊肘往外拐不成?何況那時立國未久,諸藩也還沒有過於做大,所以隆治帝的改革到這裡都相當順利和成功。
隆治九年,晉王被人告發密煉***,並取民間女子試藥,導致晉陽城百姓圍了衙門要求說法。
皇帝派出刑部大臣從金陵(那時首都是金陵)奔赴晉陽調查,卻不料在城門處遭激憤的百姓圍堵。
當天夜裡晉王以節度大同、太原、榆林三鎮節度使身份調營兵五千人包圍晉陽,指其知縣造反,要進城平叛。
但他沒想到欽差這樣快已經到達晉陽,一番交涉之後只得訕訕退兵。
這件事給了隆治極有利的口實,很快便有御史彈劾晉王謀逆、不法。晉王不願面對來逮捕他進京接受詔獄審問的緹騎,在他們進入王宮宮門時服毒自殺。
隆治皇帝很憤怒地下令廢了他的王爵,僅以將軍禮下葬。晉藩被廢,世子貶為將軍,發往廣西玉林效力。
本來這件事是晉王的錯,如果到此為止誰也無話可說,可惜的是隆治帝高興過頭!
晉王是太祖次子,隆治帝祖父輩的開國老將,在軍中和兄弟子侄們中間威望極高。隆治以為打擊了他就可以壓服所有人,可他錯了。
前面說了,保留節度使銜的共有四王,這次隆治的目光放在了實力和影響力最弱的肅王身上。
肅王是太祖第四子,負責寧夏鎮、固原鎮和甘肅鎮,從兵力上來說這三個鎮都是九邊中最少的,訓練和武器裝備自然也比較差。
晉王倒臺三個月後,青海發生叛亂,羌軍進逼西寧。戰事結束叛亂各部退兵後,隆治以應對不力為由撤換數名西邊的大臣,順手撤廢了節度使。
肅王上書陳言廢節度使不利西部全域性指揮,遭到隆治皇帝斥責,並給了他一定「居心叵測」的大帽子。
肅王本是個剛直的性子,憤怒之下留遺書「以死相諫」,然後用腰刀自殺。
這件事震驚了天下,但是隆治並未有任何懊悔和歉疚的表現,反而以懼罪、自裁為由改用郡王禮賜葬。並以肅王世子已過世為由將其孫改封公爵,遷巴南安置。
肅王的下場激怒了永王,也引起他深深的戒懼心。永王系太祖第五子,與其兄肅王中間隔了六個姐姐,相差有十四歲。
可以說肅王於他來說如父如兄,肅王慘死使永王哀慟不已,同時也對年輕皇帝的做法開始深度反感。
遵王是太祖皇帝第三子,也是嫡次子,永年帝的同母兄弟。他掌握的是宣、薊兩鎮。當時在位的第二代遵王趙希禮(
遵睦王),其實是承宗皇帝的庶長子、隆治的親叔叔。
當年因遵王剛獲封,王府還未建好就在軍旅途中感風寒去世。此前他已經夭折了三個兒子,去世時沒有繼承人,按理應當除藩,太祖對此痛心不已。
承宗皇帝與遵王素來敦睦,又出於孝心咬牙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弟弟,承繼他的血脈。所以第二代遵王從血緣上說是洐宗的弟弟,隆治皇帝的親叔。
他每次去朝覲時,皇帝都恭恭敬敬親自往承天門迎接的,可不敢對這位老叔太過分。
而遵王也投桃報李,一向表現出支援侄兒的態度,甚至公開表示已上書求辭節度使,他站隊在皇帝一側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四王裡僅存的「碩果」就是永王,他見皇帝的矛頭正在對準自己,立刻警覺並且擔心起來。
永城是永王的封地,但他掌握的遼鎮卻是九邊中面積最廣、兵力最強的,包括了山海關外的遼西走廊、遼東以及遼南半島共二十七衛、十八個千戶所,營兵帶戰兵共二十萬大軍。
所以永王是封地在淮上,職責卻在遼東。面對這樣一位叔祖級的老將隆治也很頭疼,他派了欽差去遼東視察並犒軍,半私人地勸永王不如交了兵權,回到封地去過安穩日子。
開始永王還對這種說客顧左右而言他,但是肅王事件發生後他覺得小皇帝是來真的,便開始裝病,哼哼唧唧地說自己不行了,然後從瀋陽開始磨磨蹭蹭往錦州走。
隆治十年的春天,廣西瑞王(太祖第十五子封瑞王,封地南寧,這是指第三代瑞王)被告發在家習學巫蠱之術,隆治未加審理便下令將其除藩,交宗人府管束。
五月,湖南的靖王(太祖第十一子,原播勻節度使,封地靖州,這裡指第三代靖王)去世,世子請求襲封。
不料隆治以上表書中有錯別字,對皇帝不尊重為由拒絕了他,反而以推恩為由將他和兩個弟弟都改封為郡王。
六月,承宗嫡次子襄王趙以祥率先喊出了「清君側、護皇統」的口號,在襄陽拘押了大批官員,在都指揮同知馬慶協助下調營兵萬人佔據了整個襄陽府。
開封的周王、洛陽的洛王、泌陽王和山西的平陽王宣佈響應,這就是靖難之戰的開端「五王起事」。
然而,五王裡除去襄王和泌陽王掌握了部分軍隊和地盤,其他人都只是口頭支援而已。
周王還好,算是送了些資金過來,洛王被他的國相堵在王宮裡硬是出不得門。
平陽王倒是硬氣,帶了自己的衛士進山和官軍周旋,堂堂一個千歲當成了游擊隊長,對整個戰局根本施展不了多少影響。
隆治皇帝一面下令各路官軍步步緊逼,一面在金陵皇宮裡冷笑,笑這幫王爺個個不自量力還想翻天。
就在各路官軍報捷不斷的時候,宋端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北邊那位王爺可好久沒訊息了!
隆治渾身一個激靈,急忙派人去查,發現自從十幾天前老爺子抵達錦州開始就再沒有過塘報。
各部大臣都慌了,到處找永王的蹤跡,最後重新發現他的時候人已經到了河間府,而且身後還有遼東、幽燕跟來的八千騎兵!
第一仗是在鄆城,任城衛指揮使到陣前和永王聊了一頓飯,然後鳴金收兵。
然後永王在陳橋過河進入開封釋放了周王。得到周王十萬兩銀子的支援,永王部隊士氣大振,掉頭南下進入歸德、亳州,最後回到自己封地永城。
在亳州正式打出了清君側的旗幟後,睢陽衛、宣武衛、永平衛、潁川衛全部表示了歸順,原本被調去鎮壓泌陽王的部隊也掉頭返回信陽。
最可樂是唐王和本縣守軍長官達成一致後帶著自己的衛隊來到泌陽,對城外虎視
眈眈的部隊說我們自己家裡兄弟子侄鬧家務,與他人無關。
結果他輕易取得了一眾領軍高階將領的認可,泌陽解圍。
和老朱家的靖難不同,在渡江之前這場靖難幾乎一仗沒打,人都不曾死多少,永王就已經拿到了大半個中原的控制權。隆治帝嚐到了被軍隊高階將領和勳貴們背叛的滋味。
兩場大戰分別在湖北的安陸和黃州進行,忠於隆治帝的部隊在湖北與永王、襄王、泌陽王的三王聯軍展開會戰。
在長達三個月的反覆拉鋸後官軍大敗,最後在湖口全軍被堵住退路進退不得只好投降,整個江北歸於永王之手。
原本南方計程車紳階層很看不上北軍,認為他們野蠻而且貧窮。
但是湖口之戰結束後他們立即轉向,開始宣傳北軍的勇猛善戰和心向教化,更有不少南方籍大臣擔心家鄉經歷兵災,因此開始勸說隆治帝與永王和談。
隆治十年九月,第一次和談破裂,北軍攻陷揚州、泰州,長安府、成都府和重慶府相繼宣告支援永王監國,次年正月十二日,永王在永城正式接受監國之位。
隆治帝聞訊非常憤怒,決心調集各地軍隊北上,與監***在廬州展開決戰。
但是三個月過去,奉命來京集結的部隊僅有寥寥的兩萬人,隆治只好同意再開和談。
然而四月初和談的欽差還在路上,告急文書已經抵達金陵,監***開始大規模渡江,松江、蘇州、常州、池州、九江全面皆失。
中旬,西路監***抵達上饒,東路已經進入東都臨安。在這樣的情勢下,隆治帝不得不全面接受了永王的「建議」:
皇帝發罪己詔,然後禪讓於永王,退位出家。
這個結果已經比那位建文帝強多了,李丹暗自腹誹,李家因為拒絕寫討伐檄文還付出了一條命,結果只換個牌坊回來!
「誒,原來靖難的首倡者不是太宗皇帝而是襄王?」這個李丹還真是沒想到:「不過……,說了半天我還沒聽出來,幾十年前的事了,這些對今天救不救豐寧王殿下有何影響呢?」
聊到這些皇室秘辛,趙重弼可不想隔牆有耳。整個車隊停在儒學路上離巡檢分司衙門拐彎便到,但他寧可在這夜色下空寂無人的街道上說話。
這條街是本縣最闊氣的道路,寬有兩丈,周圍左右都是警戒的衛士、騎手。
趙重弼腿上搭了條薄薄的絲綿被,捧著釅茶又喝兩口,放下茶盞才又開口說:
「當年老遵王去世,聖太子純孝不忍看太祖傷心,便將庶長子過繼到遵王名下,以四王子之名襲爵,便是遵睦王。
隆治帝出家時有個條件,就是請太宗善待遵王不要難為他,太宗也答應了。
然而遵王不自安,才三、四年光景竟憂懼而死,只留下兩個女兒並無子嗣,導致廢藩。
誰知道轉眼到了永清(太宗年號)十六年,朝廷剛剛遷都,竟有老婦向歸德府出首,說自己是老遵王的書房丫鬟。
當年老王爺剛去世不久她發現自己懷了遵王骨肉,不敢聲張,遂以出家為名離開王府到坤觀修行,得其師相助誕下那孩子。是以遵睦王生前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名義上的弟弟。
她出示了不少例證,有好幾件都可證明曾在王府做事,且與遵憲王(第一代遵王)關係極密切。
歸德府不敢專擅,便向先皇遞了密摺。太宗皇帝嘆息,下令贍養其家,又尋師教授其功課。永清十八年下旨許其歸宗,並封為豐寧王。」
聽到這裡李丹眨眨眼,明白了為何豐寧王不在豐寧清閒卻住在上饒,而且王宮選在官軍駐地邊,當地官員還那麼「貼心」地為他修築夾城「保護」其周全。
這一切全是
因為……,假設他真是遵王的兒子,那在繼承大統的順序上,其實是優於永王系的!李丹覺得一股寒氣直上後腦,自己知道的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有本事的人老闆都愛使喚,可你要是多嘴,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