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雪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六章 欲堵不如疏,布衣首輔,霽雪齋,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確實,學生不敢欺瞞!」衛書辦忙起身叉手,認真地回答。

「難道這世上真的會有甘羅那種人嗎?」趙拓自言自語道,然後轉向衛書辦:

「老衛,你在現場,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很儒雅,還是像諸葛亮那樣的,或者……像個隱士?」

衛書辦微笑搖頭,又從袖子裡掏出一份札子來。

「還有?」趙拓怔了下接過來看,封面上寫《青衫隊橫峰道戰記實錄》。「這……?」趙拓疑惑地看向衛書辦。

「大人應該聽說過上饒解圍的事吧?但究竟如何解圍,婁賊部因何退走,這前後始末恐怕極少有人清楚。

這是敝主人派了學生前往戈陽,從李丹留在戈陽的團練中尋覓、面談了七十餘人,最後整理出來的詳細經過。這之間的故事可精彩著呢,大人請看!」

「這件事難道不是上饒諸君協力抗擊叛匪麼,後面還能有什麼故事?」

趙拓好奇起來,翻開首頁便看到李丹差點劫走陳家女兒,後來被縣令委派到萬年出差,皺了皺眉,略想想,又壓抑著心頭的不快繼續看下去。

誰知後面越看越入神,竟把衛書辦給忘在一邊了。他不知不覺起身走到窗前,忽然微笑叫好,一會兒又端起茶杯喝水,眼睛卻未離紙面。

「妙,妙啊!」看到精彩處趙拓叫出聲來,拍著桌子叫道:「此子奇才,竟將叛匪眾人玩弄於鼓掌,真真世上少見也!」

忽然他停下來,疑惑地看向衛書辦:「從這上面看,這個李三郎居然能文能武?我看他帶兵很厲害,那麼多降卒居然很快便聽他號令,很不簡單呀?」

「回大人的話,開始學生也是疑惑,後來向多人反覆求證,大家眾口一詞。

關於降卒為何能這樣快就能反戈一擊,學生確實詢問過不少人,他們說李三郎對這些人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士卒有一人未食則李三郎不食,士卒冒雨則李三郎不著蓑衣。

繳獲按鎮撫記載的功勞分配,錢財按階級高低領取分紅。且不論是否降卒,只要站在青衫隊旗下便一視同仁。故而上陣殺敵無不奮勇爭先,敵則望風披靡。

又說,李三郎設鎮撫官於俘虜營,與降卒同吃、同勞。

他們常和降卒圍坐相談,對比現今吃飽喝足的日子,揭發長官罪惡及殘虐行徑,故而降卒歸順後便無意再回頭矣!他們管這個叫做‘憶苦思甜……。」

衛書辦滔滔不絕,將自己從被訪者那裡聽來而沒能寫進札子裡的事講了一刻鐘。

「很好,很好!」趙拓心潮澎湃,在屋裡來回走動,思索了一會兒,問:「那這個李三郎現在回餘干了?」

「是。」書辦回答:「且學生北上之前,府裡已經收到餘干縣令範大人捷報,說團練與鄉勇配合,用計謀破了湖西悍匪陳元海,已使他父子二人授首,斬俘千餘。

想必向京師的告捷露布應該這兩日便要到了。」

趙拓以拳擊掌,滿臉興奮,正要說話,忽聽衛書辦說了句:「不過……。」

「不過什麼?」

「不過學生出發時又有信使來,說湖匪蓼花子部近八千人已經抵達餘干城下。」

「啊?」趙拓吃驚:「有八千人?」八千人攻打一個縣城可算不少了,要放在別的縣只怕能抗住兩千、三千匪徒就很不容易。「這、這李三郎能抵擋得住?」

「回大人話,目前餘干縣城裡有團練兩千餘,另有千人左右的漁民在水面協助,饒州官軍有兩百多駐紮在南郊的冕山上,城外各鄉鄉勇有不足兩千,分散在六個巡檢司。」

衛書辦回答:「敝主人說大人您知道了情況可能會擔心,他要學生傳話:

他與李三郎之間已經約定首先用疲敵之計,使敵頓兵與餘干城下。敝主人已經說服湖匪白浪反正,配合官軍搗毀蓼花子老巢。

然後趁其軍心大亂掉頭回返之際,鄱陽官軍和餘干團練裡應外合,在敵人退兵路上殲敵於運動中。」

「什麼叫‘殲敵於運動中?」趙拓有些不解。

「這個……學生也不大懂。不過這是敝主人的原話。」

趙拓坐在那裡想了想,然後把札子看完。他感到很擔心,趙重弼雖然說得自信滿滿,並且也說了有湖匪頭目願意接受招安等,但他們的話能信?

再說餘干,城裡只有兩千團練,什麼鄉勇、漁民,還有那兩百官軍都在城外遠遠地看著呢,實際根本沒法伸手。

趙拓雖然沒在現場,但他能夠想象這種情況。敵眾我寡至此,難道李三郎真有什麼好辦法把城守住?他很有種想下旨的衝動,但轉念想不行。

首先鞭長莫及,等旨意到援軍調來再趕到餘干,一切都可能結束了;其次作為皇帝他心裡明白,作戰應該交給守土有責的將領完成,而不是自己親自操刀。

「你剛才說,那些舉子和李三郎不是同類,可是想告訴吾他才高八斗、文武兼備?」他若有所思地問了句。

「非也。」衛書辦回答,乾脆得趙拓也一愣,連門口的侍衛都撇了他一眼。

「學生所謂並非同類,是指李三郎如天上的雄鷹,而這些嘰嘰喳喳的舉子不過是地上的草雞,這兩者如何可以相提並論?」

「哈哈哈……。」趙拓大笑起來,這個比喻他覺得很形象。

當同齡人還在搖頭晃腦子曰詩云地為科考準備,李三郎已經在運籌帷幄,對付閩贛最兇惡的叛匪;

當這些人正在爭論仄仄平平,李三郎已經取得了人生中第一場戰役的勝利,並寫下了「寄傲餘今夕」的詩句;

當他們為表現豪爽爭執誰來付酒錢的時候,李丹將繳獲的財貨分給士卒們,贏得了他們效死的決心和戰鬥的意志。

這確實是沒辦法比較的。「不意李文成公有子若此!」趙拓說,十年前他雖然在兩宮扶持下聽政,但這位知府的殉職他是有記憶的,畢竟在黃河大堤上殉難的四品大員極為罕見。

「有件事,敝主人要我講給大人聽聽,說也許您可以予以幫助。」

「哦?重弼有事要吾幫忙?什麼事?儘管說來。」趙拓心情不錯,立即詢問道。

「敝主人與知府大人聯名為李三郎求賜民爵一級,但聽說……這事在布政司遇到點麻煩。」衛書辦壓低聲音說。

「麻煩?」

「是。」衛書辦將李丹帶頭捐輸並將其大伯家產充公事說了,然後道:「布政使司有人認為李三郎不尊長輩是為不孝,故而反對給他賜爵,所以……。」

「所以這件事到現在也未落實,可對?」趙拓氣不打一處來:「說這個話的人沒有腦子麼?忠、孝之間,自然是忠君愛國為先,豈有苛求兩全的道理?」

他很惱火這些文官,但大敵當前江西路那邊暫時還不能調整,甚至連那個李肅都不宜動。「好,吾曉得了,會找機會注意這件事。」他表示。

之後兩人的話題開始圍繞江西南路風土人情等進行。期間趙拓想起李丹對礦山管理的意見,便問:

「書辦,重弼對李三郎所議礦山管理之事如何看,他可曾與你探討過?」

「敝主人對李公子的提議頗為認可。大人,敝主人自到任後即受府臺委託署理礦務,所議對其中情弊瞭解頗多。」衛書辦為趙拓和自己各斟滿茶杯,然後繼續說:

「江西那個地方山多、地少,各種礦物應有盡有。

自太宗皇帝靖難以來,人口不斷增殖。如李三郎所講,把人都拘地裡既不現實,又無可能。

故而發展冶煉、採礦,將閒散人員聚集起來,給他們活路和掙錢養家的機會,有恆產者有恆心,這樣的人就不容易造反。

人越是閒著,越要找衣食來源,要麼依附豪門,要麼尋釁造反。這兩種對朝廷來說都是不利!

但如能給他們第三條路,讓他們看到希望和活下去的可能,造反者就成了少數,想鬧他們也鬧不起來,或者極易被撲滅了。」

「嗯,這個是‘堵不如疏的辦法。開拓溝渠,讓擁堵之水能夠安全地洩走,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趙拓牙疼般咧咧嘴,他發現飽學五車的朝中諸公,竟無人想過開導、疏浚的思路,實在讓他不可思議。

但是,勞力湧向礦山聚集一處,採礦業就成了亂子多發的行業,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他禁不住開啟摺子,找到李丹關於礦山管理這段,又仔細讀了一遍。

李丹說,礦山管理需要專門立法,因法循法就不會走偏。

看到他批評派遣太監給下面帶來的混亂,及因人治理出現的執行不一、標準不嚴密,並由此產生各類情弊。年輕的皇帝禁不住嘆了口氣。

雖然派太監這事不是在自己親政時的決定,但史書裡肯定把這個帽子讓自己來戴的,他覺得氣悶,自言自語道:「該如何做才是最好?真想找他來當面問問。」

「大人想見敝主人了麼?這有何難,等戰事結束,陛下論功行賞時,他少不得要上京的。」衛書辦顯然錯會了意,趙拓微笑著擺擺手並未接這個話茬。

「從重弼他倆的對話裡看,好像這個李丹比較傾向對礦亂行撫,而對湖匪用剿。福建那邊礦亂最終發展到婁自時那樣不可收拾,難道是因為撫得不夠、剿得太多?」

衛書辦笑了:「大人,這個問題敝主人和學生也曾探討。李丹說對礦徒行撫是指饒州的情況適合這樣辦理,因本地礦山比較分散,各礦規模都不大,有千人就已經算是大礦了。

但福建不同,那邊不僅礦坑彼此臨近,且數千人乃至上萬人的大礦有多處。是故在饒州採用的手段、方式,在廣信府就不一定適用,到了福建更不相同。」

「原來如此,所以地方官處置應該是因地制宜的?」

「正是如此。不過李丹所說招撫之後宜儘快立法,依法保護礦工、保障其安全,遏制礦主、礦監勢力,這點倒是各地共通的。

敝主人也說,其實絕大多數礦徒起事,並非閒來無事或者無事生非,其背後都有礦主、礦監過度壓榨、欺瞞欺詐的緣故。

甚至婁賊那樣自身就是礦監,手握護礦武裝,挑唆礦工與官府作對,驟然起事便能約束數千乃至更多人參與,且依仗勢力反覆降、叛,恣意妄為。

李三郎的意思是要透過立法說明對採礦業如何管、誰來管、怎麼管、如何監督審計等等。

在法律中擺明從業者各方分別有哪些權益和義務,要如何遵守法令,違抗者如何處理,礦山有哪些收益可以留給承包的礦主,哪些需上繳。

這樣執法者依法依規做事,地方也容易管理和評判。這些敝主人寫有一份心得在此,請大人觀看。」說著又拿出第三份札子。

看那封面上,寫著《論礦山管理與監管事》。趙拓不由失笑,開玩笑地問:「還有沒有?你乾脆一次都給拿出來好啦!」

衛書辦也笑,搖搖頭表示沒其它的了,並說:

「李三郎的主要思路,歸結起來就是江西地少礦多,將集中在農業上的人口分散到採礦業、冶煉業、運輸業是個比較好的辦法。

但對這些新興行業

的管理需要加強,不能輕視甚至忽視,那樣的地方官一定會因不作為導致矛盾發展、地方糜爛。

所以要儘快立法,促使地方官員有法可用、可依,有監督和監管的依據……。」趙拓聽了頻頻點頭,覺得眼前像是出現一道曙光。

聽衛書辦說完,他低頭繼續看札子,忽然一陣喧譁聲從樓下傳來,聽上去是舉子們為某事爭論。趙拓雖是皇帝,年輕人心性未減。

隱約聽到有人說:「格物並非坐禪,更與道家無關,你老兄顯然是搞錯了!」

他立即想起札子上有李丹對「格物致知」的內容,便起身示意侍衛開了門,並制止了另一名侍衛想要干預眾人討論的舉動,

走到廊道上,站在剛剛好可以向下看到眾人頭頂的位置,想聽得更清楚些。

「以賢弟來看,程老所謂‘仁者與物渾然天成又如何做解,難道明道先生錯了不成?」

「兄臺之意,我等也不必每日讀這聖賢書了,每日去格物即可,這豈不是笑話?」又有人說:「難道陛下會因你格物,便賜個進士下來麼?」

「誒,叢喜兄並非此意,剛才的話題明明說不可死讀書、讀死書,所以才應了‘格物致知這話,兄不可偷換話題。」

「鳳之,我亦知道‘格物致知,但正如躬如所講,明道先生講‘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不正是說的要辨明道理?

所謂理不辯不清,故而我等辯論正是欲有所‘致知也,如何便與那逞口舌之快等同了?」

「魏叢喜從未阻止過各位辯論,也未說過辯論不可取。在下只是覺得說得多不如做得多,所謂知易行難,正如是也!

不做任何事,便不知其難處、弊端在哪裡,空逞口舌之快。就如那庖丁解牛,看上去唯手熟耳,然自己不動手,又焉知其中奧妙險阻?」

「哈!難道魏兄事事都要親歷親為?莫非要吃口飯還需躬耕隴畝,那要農人作甚?」

「哎,各位、各位,學生以為這個話又偏頗了。君子欲達,其實不必事事親為,體嘗若干即可。魏叢喜的話對,韓會之的話也有道理……。」

「唉,你鄧子期就是會和稀泥!」兩邊的人都不滿意,這和事佬攤開兩手無奈地叫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南朝小道士

殘風拂柳暗香起

穿越漢獻帝:丞相,朕真不會法術

大羅羅

影視烽火之我有裝備欄

北緯三十二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一隻笨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