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榆林,1644英雄志,韭菜東南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在九邊重鎮中,榆林鎮正好處在中間地帶,屬於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位置,往西是寧夏、甘肅,往東是大同和大明京師。一旦榆林鎮被外敵突破拿下,長城防線就有一破為二,首尾不能相顧的戰略危機,大明就將承擔極大的壓力,一個不慎,整個防線都可能會崩潰,反之,如果大明堅守榆林鎮,東線西線就可以相互支援,西段長城也就穩如泰山。
為保榆林,大明一直在榆林設定有重兵,並將延綏巡撫的駐節地設定在榆林,正統年間,裁撤漠南衛所時,諸如東勝衛這樣極具戰鬥力的衛所也劃歸到了延綏鎮。
除了重兵之外,明廷在榆林衛修建有軍糧倉,儲備有寧夏、固原、延安等地的軍事儲備糧,並在榆林紅山堡設立與蒙古部落“茶馬市”的交易點,每月有小市,每年一次大市,定期通商交換貨物,進行各種交易。
也因此,榆林道路發達,交通便利,設定有多處驛站,通往寧夏甘肅和西安等地,李自成就是榆林驛卒出身。
而榆林下轄的縣也都大名鼎鼎,比如“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米脂、綏德、清澗都是榆林下屬的縣。李自成更是土生土長的米脂人。
《明史》記載:“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
……
一般人都以為,明末缺餉最嚴重的是遼東鎮,袁崇煥之前,遼東數次鬧餉兵變,甚至逼的遼東畢自肅懸樑自盡。
但其實不然,明末最缺餉的是甘肅、寧夏、榆林三鎮,因為遼東戰事興起,從遼東、薊州,宣府一直到大同,都被建虜侵擾,就戰略的角度,這四鎮一直都被大明朝廷所重視,其實是遼東鎮,每年幾乎消耗九邊一般的軍餉,相比之下,西線的甘肅寧夏榆林,就比較安寧了,也因此,甘肅寧夏榆林三鎮的欠餉問題十分嚴重,崇禎九年,為了討餉,甘肅鎮發生軍士譁變,衝擊官署,殺害巡撫王楫,身為副使的丁啟睿軟硬兼施,強力彈壓,最終將譁變壓了下去。也因為此功,丁啟睿被朝廷重視,後來一路升遷,成了開封之戰的主帥。
因為朝廷關愛的眼神不在西北,西北三鎮極苦。
這其中,榆林土地最貧瘠,最不易種植,然則民風卻也最彪悍,一直以出猛將精兵而著稱,只要有戰事,男女老幼抄起傢伙一起上,人人奮勇,這也是榆林精兵猛將層出不窮的原因和根基所在。
崇禎十六年,以五千殘兵抵擋十萬順軍,屹立十幾日,亦是此種膽氣的彰顯。
一座蒼茫蕭瑟的長城邊塞,城外一望無垠,極窮,極瘠,極勇極苦的人民
以上,是尤振武腦海裡對明代榆林的前世記憶。
……
而當真正走出家門,來到榆林街市之時,尤振武微微驚奇的發現,比起他想象中的貧瘠殘破、乞丐成群,榆林市鎮的景象,其實勉強還算是可以,街邊的乞丐雖然也有不少,三三兩兩的捧著缽碗乞討,但卻不是處處可見,細細一看,基本就是剛才在尤家門前搶饃饃的那一群。
街道上的人流不算密集,市井也不能算繁華,但卻也是應有盡有,一路走過去,蘇杭的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糧米店,雜貨鋪,藥鋪,酒樓茶樓,算命的,代寫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貨物和行業還真是齊全。
唯一不出意外的就是,榆林糧價高的嚇人,糧店的價目板上,清楚寫著:今日米價,精米一石二兩六錢,糙米一兩五。
至於豬肉羊肉的價錢,就更是高昂了。
也因此,男女老幼的臉上幾乎都有菜色,過糧店多有繞行者,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縫縫補補,不知道已經穿了多少年,即使是年輕的小姑娘,也都是補丁滿身。
……
見到尤振武幾個公子哥,街邊的乞丐立刻就圍了上來,捧著缽碗,哀求道:“公子爺,行行好,賞一個銅錢吧?”
“去去去!”
石善剛連同李王二人的隨從,“凶神惡煞”,將撲近的乞丐全部驅趕開來。
尤振武沒有阻止,雖然他心情沉重,滿是憐憫,但卻也知道,只憑自己兜裡的幾個銅錢,是救不了幾個人的,如果不把他們驅趕開,心軟發銅錢,會有更多的乞丐圍上來,到時就寸步難行了。
要救他們,靠銅錢是不行的,需靠大政。
翟去病三人已經是見怪不怪,對於撲進的乞丐毫不在意。
吆喝聲不斷,除了街邊的店鋪,也有行走的小商小販。
身邊有兩個外地客商走過,聽他們的口音,彷彿是山西人,稍微一想,尤振武似乎明白了什麼----崇禎十六年,大廈將傾之前,榆林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慘,塵土飛揚的街道上,還算平和的景象,與眾多的商業鋪面,一定是和紅山堡的“茶馬市”有關。
當初,隆慶互市的時候,大明朝廷在長城沿線設定了多個和蒙古交易的場所,這其中,誕生了多個著名的交易地點,促成了好幾座的商業邊城,最有名的當然屬宣府的張家口。
榆林鎮的紅山堡雖然比不上張家口,但卻也是陝西北部唯一一處准許和蒙古人互市的交易點,加上榆林道路發達,距離西安也比較近,因此,很多西安商人將都參與互市的首選地點定在了榆林紅山堡,此外,山西西面呂梁臨汾等地的商人,也會渡過黃河,到榆林來參加交易。
“茶馬市”一年一次大市,月月也都有小市,商人絡繹不絕,加上本地沒有流賊之禍,周邊的蒙古人又比較老實,因此很多商人選擇在榆林常住,他們開設的店鋪遍佈榆林全城也就毫不奇怪了。
商業雖然還算興盛,但一眼望過去,街上多是老幼,精壯幾乎難以看見。
更有老人小孩守在街邊,翹首往北面望。
---榆林是邊城,城中都是軍戶,百姓少務農,不經商,精壯都從軍,這些老人孩子,應該都是即將出徵的尤家軍的家屬。和尤振武一樣,他們要在街上看親人離開榆林時的最後一眼。
明白之後,尤振武心中微微欣慰,但同時卻也更加沉重。
欣慰的是,榆林雖然貧瘠,但保有一定的商業活動,有商業就意味著有一定的錢糧募集能力,可以養兵,沉重的是,城中幾乎沒有精壯,精壯都被孫傳庭招募走了,一旦有變,榆林城怕很難聚集起足夠的兵馬。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