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出發,去見小師妹
兩廣總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章 出發,去見小師妹,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兩廣總督,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番路途遙遠,一切小心!”
“我會的。”
“侯爺保重!”
“保重!”
目送鄭和登上寶船,等到船隊遠去,楊軒才收回目光。
他要鄭和帶回西方的琉璃製作技術,其實就是玻璃的製作技術。
他知道這玩意兒成本很低,畢竟後世隨處可見。
他查閱典籍,發現在唐貞觀時期,就有玻璃製品從西方流入華夏,很多人將這東西當做稀有的琉璃,花費大價錢購買收藏。
楊軒也是因為朱棣賞賜了幾顆玻璃球,才想起的玻璃。
他將玻璃和華夏的琉璃進行比對,又瞭解了琉璃的製作過程,發現工藝複雜,而且只能手工製作。
所以發展了幾百年,琉璃也只能作為奢侈品。
(琉璃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唐代李亢的《獨異志》)
有圖為證
玻璃的用途很多,不管是做望遠鏡,還是做窗戶,或者是鏡子,都是可以的。
而且有了玻璃,還可以為國庫創造更多的財富。
總之,大明需要玻璃的製作技術。
可惜楊軒不會,不然就不用這麼大費周章了。
……
啟程返回京城。
楊軒也準備去找小師妹了。
出發之前,他又去看望了藍玉。
並交代陳御醫要照看好藍玉。
隨後,便去向朱棣請了個長假。
他沒有告訴朱棣自己是去做什麼,只是告訴他,等自己回來他就明白了。
京城外,安慶帶著秀禾來送楊軒。
她幫楊軒整理好衣襟,最後叮囑道:“記得早點回來。”
“好。”楊軒點點頭答應她。
最後一個人翻身上馬,不多時,一人一馬便消失在了安慶的視野之中。
“公主,我們回去吧!”秀禾說道。
如今已是五月中旬,京城的天氣已經很熱了。
“嗯。”安慶輕輕嗯了一聲,隨即便和安慶上了馬車。
“駕!”
老胡駕駛馬車,幾人返回。
……
此去一千多里,楊軒從京城離開後,一路快馬加鞭,途中除了留下讓馬匹休息的時間,其他時間都在趕路。
用了小半個月的時間,終於到了小師妹所在的府縣。
在縣城大吃了一頓,又將自己收拾了一下。
楊軒這才按照老胡給自己的地址而去。
因為地方偏僻,加之楊軒對這裡也不熟悉,所以只能邊走邊打聽。
而他的舉動,也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身著不菲,又騎著一匹好馬,更重要的是隻有一個人。
這能不引起盜匪的注意嗎?
一天晚上,楊軒在野外休息的時候,就遇到了盜匪。
過程沒什麼好說的,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一股盜匪徹底消失了。
發現自己這麼找,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目的地,反而還引起了盜匪的注意。
無奈之下,楊軒只能找到這裡的暗衛。
如此,幾天之後,楊軒爬山過河,終於在一個半山腰,見到了一座破敗的尼姑庵。
“我師妹就在這裡嗎?”楊軒看著前方的尼姑庵,問身邊的暗衛。
“我們經過多次驗證,可以確定,徐小姐就在這裡。”
“而且這些年,她也從未離開過。”暗衛回答。
“好。”
楊軒點點頭,剛邁出腿,卻又想起了什麼。
他停下,再次看向身邊的暗衛。
“我現在這個形象怎麼樣?”
“威風無比!”暗衛肯定地回答。
聞言,楊軒又平復了一下心裡的激動。
“你就在外面等候。”他吩咐。
“是。”
做好了心理準備,楊軒再次邁出腿,向著前方的尼姑庵走去。
大門並沒有關閉著,楊軒直接就走了進去。
院子裡有一個年老的尼姑拿著一個破舊的掃帚,正在掃地。
見到有人走了進來,便走上前,雙手合十,誦了聲佛號,問道:
“阿彌陀佛!”
“敢問施主前來所為何事?”
楊軒停下觀察,還禮解釋:“在下於附近遊玩,聽聞此處有一庵,特意前來禮佛。”
“我們這庵裡,並未供奉什麼佛,只有觀世音菩薩。”尼姑道。
“觀世音菩薩也是佛家嘛,在下禮佛,並不會因為是菩薩就不拜。”楊軒微微一笑,道。
“如此,那便請施主隨貧尼來!”
“那便勞煩法師了。”
楊軒跟隨在其身後。
來到正殿,楊軒對著這裡供奉著的觀世音菩薩泥塑行禮,隨後上了三炷香。
那尼姑見楊軒很是虔誠,所以心中的警惕也減少了許多。
畢竟,她們這裡太過偏僻,除了山下村子裡偶爾會有人上山來拜菩薩求子,就沒其他人前來。
楊軒雖然說他是來禮佛的,但是他的氣質卻說明他不是一般人。
尼姑不拒絕他禮佛的要求,卻也不敢對他放鬆警惕。
拜完菩薩,楊軒又從懷裡掏出五百兩銀票,遞給一旁的尼姑。
“我觀你們這裡很是破舊,想來生活很是艱苦。”
“這點香油錢,是在下的敬意。”
出乎楊軒意料,對方並沒有收錢。
“施主,我們在此,只為清修。”
“若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去京城那大的尼姑庵豈不是更好。”
“這錢,您還是收回吧!”
“我去過很多佛寺,和尼姑庵,還從未見過不收香油錢的。”
“不知法師你們平時是靠什麼生活的?”
楊軒心中有些好奇。
“我們在這山上開墾了幾畝地,種點糧食,倒也足夠食用。”
“平時山下的百姓上山拜菩薩求子的時候,也會帶來一點糧食。”
“我們也會下山和百姓交換一點食鹽什麼的。”
“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還有如此高人,在下佩服。”楊軒認真道。
“施主謬讚,我等不過是方外清修之人,沒那麼多的慾望罷了。”
不管怎麼說,楊軒還是很佩服這些人。
這麼一番交談後,這尼姑對楊軒的印象也好了不少。
於是楊軒便和對方打聽起了這尼姑庵的情況。
當然,肯定沒有那麼直白。
透過交談得知,這座尼姑庵中一共只有十六人。
其中還有幾個未成年的,是山下百姓養不活送上來的。
最後聽到對方說起智光法師。
楊軒忍不住問道:“不知法師可否引薦一下智光法師?”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