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徐妙錦離家出走;科舉風波
兩廣總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章 徐妙錦離家出走;科舉風波,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兩廣總督,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月末。
徐增壽忽然著急忙慌的來到長平侯府。
“師兄,小妹,小妹她不見了!”
“怎麼回事?”楊軒皺眉問。
“不知道啊,就是突然不見了。”徐增壽回答。
“可留下線索?”楊軒問。
“有,小妹留下了一封信。”徐增壽快速道。
“在哪兒?”
“在府裡,我沒有帶。”
“走,去魏國公府。”
楊軒一馬當先,徐增壽緊緊跟在他身後。
很快兩人就來到了魏國公府。
楊軒也見到了小師妹留下的信。
信是寫給徐家人的。
主要是說她會去一個所有人都找不到的地方,讓大家都不要找她。
“還有其他線索嗎?”楊軒放下信,看向眾人。
“小妹的房間少了一支金步搖和一支玉步搖。”
“哦對了,還有一把長命鎖。”
“府裡的馬,也少了一匹。”徐輝祖回答。
“是什麼樣的長命鎖?”楊軒看向徐輝祖,確認一下自己的猜測。
“金的,小時候在身上帶著的那個。”
“好像是師兄你送她的。”徐輝祖想了想,道。
“我知道了。”楊軒點點頭,陷入沉默。
他記得那個長命鎖。
洪武十三年,他找人打造長命鎖的時候,在夫子廟遇到了占城國使臣。
也是因為這件事,老朱借題發揮,掀起了長達十年的胡惟庸案。
這個時候,楊軒也明白了。
原來那一天小師妹邀請自己出去走走,是為了和自己告別啊!
她不願讓自己為難,也不想讓她自己的婚姻變成政治聯姻。
所以選擇了不告而別。
她是個要強的女子,也是個有主見的女子。
她的靈魂是自由的。
她用這種方式對抗這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
楊軒離開了魏國公府,他現在的心情很複雜。
有苦澀,有難過,更有一種莫名的情緒在心中醞釀。
回到長平侯府,見安慶滿是擔憂。
楊軒便主動解釋:“小師妹離家出走了,沒有人知道她去哪兒了。”
“沒有線索嗎?”安慶問。
“只帶走了一點留念的東西,其他線索都沒有。”楊軒搖搖頭。
“總得找一下啊!”安慶道。
“我已經安排人去找了,輝祖也安排人去找了。”
“怕就怕找不到啊!”楊軒嘆了口氣。
安慶沒有接話,她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
徐妙錦的離開是早就計劃好的,楊軒和徐家找了一個月都沒有找到。
不過多年後楊軒再見小師妹是在一座尼姑庵中。
…
二月末,楊軒不得不停止尋找小師妹。
因為二月會試的結果出來了,與往年的皆大歡喜不同。
今年老朱則是大發雷霆,將所有考官下獄。
主要原因就是今年錄取的五十一名學子全都是南方人。(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北方學子見此全都跑到宮門外,嚷嚷著此次科舉有黑幕,要朝廷給他們一個公道。
奉天殿。
老朱坐在龍椅上翻看此次科舉的考卷,整個大殿都回蕩著試卷翻動的聲音。
下方的百官膽戰心驚,大氣也不敢出。
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等人跪在大殿中央,膝蓋疼了也不敢吱聲。
安靜的讓人害怕。
這時,老朱從龍椅上站起,走至御階前。
站在最前方的官員,此刻甚至能感受到老朱身上濃濃的壓迫感。
老朱一把將所有試卷扔了出去,憤怒的質問劉三吾和白信蹈:
“大明立國以來,恩科取士也許多次了。”
“一直沒出現什麼問題。”
“可這一次竟被你們兩個搞到這種地步。”
“五十一個學子,全都是南方人。”
“淮河以北的學子一個都沒有。”
“難道咱大明,就只有半邊天下嗎?”
說到這裡,老朱停了下來,頓了頓,便繼續道:
“有句話,咱一直不想問。”
“不過現在,咱得問一問了。”
“劉三吾,白信蹈。”
“臣在!”二人拱手回應。
御階上方的老朱看著兩人,眸子深處閃過一抹殺意。
“你們兩個,一個是恩科總監,一個是大試主考。”
“你們兩個,有沒有徇私舞弊啊?”
“稟陛下,我們絕無徇私舞弊,此次恩科,只以文章取士。”
“閱卷官根本看不到考生的年齡、出身、籍貫等。”
“臣叩請陛下指派重臣嚴查,如查出任何舞弊事端。”
“臣立刻自刎謝罪。”
白信蹈信誓旦旦地說道,隨即叩首。
“臣劉三吾,也絕無舞弊行為。”
“並且願意以自個兒的腦袋為各考官擔保,考官既有舞弊行為。”
“臣也願意自刎謝罪!”
劉三吾說完,也叩首。
老朱沒有搭理他們,而是說道:
“禍事已經出來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就是朝廷如何善後。”
“稟陛下,臣進宮時,在路上看見許多學子已經群聚酒館、茶館、客棧。”
“正在那裡蜚短流長。”
“非議恩科取士不公。”
“為維護朝廷尊嚴。”
“臣建議立刻將他們逮捕關押,以免事態擴大。”
這時,老朱的侍讀張信站出來說道。
“陛下,臣認為萬萬不可。”吏部尚書見此趕緊站出來。
“朝廷取士,乃是施恩於天下學子。”
“若是激起血案,那有損朝廷的尊嚴吶!”
“臣建議,迅速派人進行撫慰。”
“並將他們封閉在客棧中,暫不準其歸鄉。”
“也不使之與百姓接觸,以免謬言誤傳吶!”
見此,張信又趕緊道:
“稟陛下,此次大試,全國舉人共數百人,皆為各省才俊。”
“為何偏是這五十一人入仕,而不是另外的五十一人?”
“為何入仕者又全都是江南學子?”
“臣萬不敢相信這事是偶然。”
“臣以為,這其中,定有弊端。”
“請陛下明察!”
張信拱手拜道。
隨後,六部官員,督察院、翰林院等一眾官員分別對兩種觀點進行支援。
甚至有人提議將考卷公佈出去,讓學子們自行評判。
可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反駁,因為科舉乃是朝廷專權,豈可交給學子們。
更何況,君子自重,文人相輕,誰會承認自己不如別人。
而且落榜的學子們現在已是滿腹冤屈,又怎麼可能客觀評判。
於是奉天殿中,吵聲一片。
老朱聽得臉色發黑。
沉聲喝止:“夠了!”
瞬間,百官紛紛閉口。
“吵得好啊你們!”
“怎麼著?”
“想把奉天殿掀翻了是不是?”
“咱算是想明白了。”
“取士風波,不光要明斷,而且還要速決。”
“因為那些學子們,正在外面蜚短流長。”
“百姓們也都翹首觀望著呢!”
說到此處,老朱頓了頓。
雙手揹負身後,隨後繼續道:
“六部三院的大臣們今兒都在這兒。”
“你們可都是讀書人的尖子啊!”
“這些考卷是不可以給那些學子們看,但是你們可以看。”
“聽旨!”
“這些考卷依然要遮住姓名、年齡,還有籍貫。”
“全都給咱拿到奉天殿來!”
“你們全都輪流閱看。”
“看不完,誰都不許下朝,咱給你們備飯!”
“遵旨!”
“看完之後,你們給咱一個讀後感。”
“咱倒要看看。”
“你們所選的上乘卷子,到底是哪些個。”
“這樣,大致可以判斷出,取士是否公道!”
“陛下聖明!”
隨後,老朱又命張信等十二人成立“調查小組”,從落第試卷中每人選出十卷,增錄北方學子入仕。
至於劉三吾等人,先關押在刑部大牢。
安排好這些,老朱直接便轉身離開,前往了偏殿等待。
對了,他還將楊軒也帶走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