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沙漠綠洲,這不是海市蜃樓
小白菜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55 章 沙漠綠洲,這不是海市蜃樓,穿越1855:開局10萬兵,小白菜寶,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藍星1868年11月,為了鞏固中洲西部的領土,繼續增加了5個軍團的兵力駐守波斯灣周邊,同時,南印洋艦隊也派了幾十艘護衛艦在周邊巡邏。
藍星1868年12月,礦產資源開採法開始應用於中洲西部,阿拉伯的人民更具有距離優勢,而且民間傳說偉人石達開曾預測這裡資源非常豐富,於是大量人民紛紛開始踏上了尋找原油的尋寶旅途,畢竟,誰都有一個“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的夢想。
他們手持挖掘工具,用力在大地上刨開土壤和岩石,尋找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寶藏。他們不斷努力,希望能夠發現有價值的礦石。
這片土地上瀰漫著熱浪和塵土,這些探查者們日夜奮力工作,汗水溼透了他們的衣服,他們挖掘、採集、篩選,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這些行動,尋找任何可能的跡象。
然而,聰明的人這會就佔了優勢,別人用手,用機械不就行了,鑽機的效率總比人手來的快。
於是,大量的機器轟鳴聲頭一次出現在這片大地上。
甚至還有許多商人也蜂擁而至,設立營地和基地,提供各種服務和物資,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這裡明明是世界上最為貧瘠的地方,一下子,卻熱鬧起來了。
果不其然,雖然黃金找不到多少,但是大量的原油在波斯灣周邊被發現,而且含量非常驚人,可以說是遍地都是。
原油多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運輸問題,這麼多的原油,透過火車或者透過海運,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現在華夏的領土已經高達8000多萬平方公里,民族數量早已破百,自古以來,分配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要處理好民族關係,實現長治久安,解決區域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拿中洲西部為例,這裡雖然有大量的原油,卻水資源不足,要為軍隊提供補給都困難。
藍星1868年12月20日,石達開帶著一根20Cm鋼鐵製的管道到了華夏建設集團總部(大型國有企業,負責基建專案)。
公司總部大廈挺拔聳立在繁華的北京商業區中。它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鋼筋混凝土技術也是率先應用於這裡。
這裡還有最先進的電梯,可以將人們帶至各層樓,每一個樓層都充滿了繁忙的辦公氛圍。辦公室內的雜亂聲和忙碌的步伐融合在一起,傳遞著公司的活力和活躍。
在一間寬敞明亮,裝飾著精美的木質傢俱和華麗的吊燈的會議室內,集團各高層看著我手上的鋼管,不禁心裡滿是疑惑,這次又是什麼重大發明。
這些年,石達開可是一直開掛,槍支、混凝土、電廠、火藥等等發明層出不窮,早已成了華夏的“發明大王”。
“這只是華夏鋼鐵集團生產的高質量的鋼管,這裡面的拼介面可以說無縫的。”
石達開拿起鋼管,讓各人員傳閱。
大家還是疑惑,華夏鋼鐵集團產的鋼鐵本來就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這也只是普通的鋼鐵,只是拼接技術高明一點。
“華夏的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華夏軍隊的後勤保障,以後,都要靠這根鋼管了。”
在場的集團高層還是一臉懵。
“請問,這個管子可以應用在什麼領域?”
終於有個高管忍不住了,抬起手發出疑問。
“這將是華夏以後的血管,它可以將原油和水源源不斷地通向每一個地區。”
大家聽完之後,恍然大悟。
10年前也有洋人使用過管道運油,但是由於一直洩露,後面就不再沿用了。
全部人陷入幻想,如果真在全華夏建管道,那將是本世紀最奇蹟般的工程,建成後,人民將可以隨時用水用油。
管道運輸的成本也是非常之低,而且效率非常之快,成本就是前期的建設成本,後期維護也比較簡單。
“現在就需要你們和華夏鋼鐵集團一起建設這個世紀大工程,什麼時候能動工?”
“下個月就可以調動全集團工人開動!”
“非常好,這個工程就命名為“大同一號”,希望華夏可以實現天下大同。”
全場響起了響亮的掌聲。
藍星1869年1月,“大同一號”工程開始建設,華夏將建設一條長達5000公里的管道,橫跨整個中洲,中洲東部的水資源將輸向中洲中部和西部,中洲西部的原油將輸向中洲東部。
這也命名為“東水西輸”和“西油東輸”計劃。
華夏建設集團的10多萬工人開始施工,他們用錘子和鐵鍬挖掘土壤,打造出一條條深溝。而在溝渠中,管道正在被連線起來。
這個工程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為了推動工業化的發展。
這條管道將為華夏解決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矛盾。
當夜幕降臨時,工地上依然燈火通明。工人們穿著工作服,額頭上掛滿了汗水,但他們也洋溢著自豪感。
他們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將會改變整個華夏的面貌,帶來繁榮和進步。
藍星1871年1月,萬眾矚目的“大同一號”工程正式通水和通油,華夏的水資源和能源運輸方式徹底進行升級。
自此,華夏東方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原油,而遙遠波斯灣地區的阿拉伯人民也成功喝上了廉價的水,中洲西部的沙漠紛紛出現了大量的綠洲。
西方國家每次來到這裡都是掠奪和屠殺,而華夏來了這裡後則是將他們帶離苦難,這裡的各民族的人民非常擁護華夏新黨的領導,大量的年輕人開始加入華夏新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