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豐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章遷都之策,寒門國師,開局被小媳婦撿回家,筆畫豐年,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京位於金陵,吳儂軟語,四季長夏,繁華倒是繁華,只是脂粉氣太濃,若是遷都至下京,時間久了,文武未免失之剛強。

大陳王朝如今已經傳承了三代,從太祖、太宗到當今聖上,個個都是開拓之主,太祖自不必說,太宗雖未拓土開疆,但卻鑿通了運河,勾連南北水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到了當今聖上,而立之年登基,如今春秋正盛,也是一位龍韜虎略之主,否則也不可能初登大寶就平定了三王之亂。

在林若權的心目中,中京無疑是最為合適之選。

古陳之地宛丘,乃是何家人龍興之地,又有慷慨悲歌之遺風,氣候也不似上京這般苦寒,實為理想的遷都之所。

但可惜的是,遷都的奏疏被聖上駁回了,而且還說道:“若非朕守上京,只怕這片苦寒之地,早晚要丟掉。”

上京並非是無主之地,自古在此生長的民族有許多,最早是肅慎、夫餘。漢時匈奴,唐時突厥,到了如今又有女直、高麗,這些全都是漁獵為生的民族,弓馬嫻熟,而且北地人往往身材高大。

如果京都遷至宛丘,那麼上京龍泉之地的確是有失土之危。

可是在林若權的心裡,這片苦寒之地,實在是沒有什麼守的必要。

一年有整整半年處於冬季,從九月末開始就寒風凜冽,土地封凍,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三月末,冰雪才能化盡,農人才能開始種植。

整整半年的時間農人無事可做,便成了是非的根源。因此上京的賊盜一直令百官頭疼,這也是林若權想要放棄上京的理由之一。

說實在的,他覺得這片苦寒之地,實在是如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今天閣老白東江竟然主動提出欲勸聖上遷都,實在是大出林若權意料之外。現在只看白東江到底是什麼意思,又為何要遷都,最主要的是遷至哪裡。

白東江望著窗外淅瀝的春雨說道:“林相應該知道,老夫與李相之間……”

話未說完,但林若權已經明白了白東江的言外之意。

遷都這件事情,總要取得左右兩位丞相的支援,這樣當丞相、閣老兩方聯合起來時,對皇帝才能形成壓力。

這是要他林若權成為白東江與李有道之間的橋樑,至少在遷都這件事情上,三個人要並肩站在一起。

“聖上不肯遷都……”白東江看了看坐在一旁正在聊天的夫人,止住了下面的話。

“我欲重提遷都一事,主要是考慮到西羌的問題,神策軍的耗費一年比一年大,如此下去,終有不濟之時。但若能遷都中京,驅女直、高麗二部與神策軍配合……”

下面的話沒有說,可仍然將林若權震得緩不過神來。

白東江的遷都本質上是驅狼逐虎之計。

陳廷雖然定都上京,且陳太祖平女直、高麗已有幾十年,但在龍泉之地,這兩族人仍然非常多,而漢人嫌北地苦寒,不願北上,這就造成了上京有越來越多的女直人、高麗人士子參加科舉。

這些女直、高麗人目前在朝中為官的已經不少,只不過都是位卑職低,受漢官統轄。

上京若不遷走,這股勢頭持續下去的話,未來朝中的異族人必定會更多。

而白東江的計策就是以西羌為由,遷都中京,那時上京空虛,為了避免女直、高麗復叛,皇帝肯定會調女直與高麗二族去徵西,這樣既解決了西羌的問題,上京空虛的問題,也解決了神策軍靡耗錢糧的問題。

“老夫以為,下京繁華,但失之偏遠,久駐必損雄心,不如中京。”

林若權不由得點了點頭。

雖然白東江考慮的遷都理由與自己並不相同,但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而且白東江同樣認為下京不是理想的遷都地點,可以說兩人的目的完美的達成了一致。

“閣老放心,本相是最早提出遷都之人,現在閣老贊同遷都,豈有不襄助之理?”

“至於李相那裡,本相自會前去關說,而且李相併非是那種因私廢公之人。”

林若權很乾脆的做了表態,只要白東江提出奏議,那麼他可以保證站出來支援,而且包括李有道。

這樣的話,丞相、閣老這兩方就完全站在了一起,再加上門生故吏,對皇帝形成的壓力將會非常大。

關鍵是時移世易,有些問題暴露了出來,逼得皇帝不得不重做思考。

十幾年前時,西羌還沒有如今這麼強大,而且幾個部族並未像今天一樣併入西羌之中,對大陳的威脅已經與日俱增。

白東江見遷都一事上,林若權非常乾脆,沒有問題,也算是心裡放下了一塊石頭。

他的兒子白鏡韜找到魯王之女後,越發熱衷於魯王遺策的事情,白東江雖然並不贊成,可也不得不為他做點什麼。

遷都之後,無論西羌還是上京,都會形成新的問題點,西羌和女直、高麗無論哪一方被徹底滅掉,對於陳廷來說,都是一種損耗。

他現在只盼著白鏡韜再隱忍一些,把腳步放慢一些,不要走得太急,從容佈局,慢慢耗掉陳廷建國以來的積累,如果真到了可以取而代之的地步,白東江也不介意這讓千里江山換一個姓氏。

至於魯王之女,到了那個時候,索性就讓她嫁給鏡韜,也不枉他為之奔波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白東江從沉思中掙脫出來,咳了兩聲說道:“除了遷都一事,其實今天還有一事。”

林若權向那個跟著白東江一起來的,坐在末位的少女看了一眼,想聽聽白東江到底想說些什麼。

白東江一指那個少女道:“此女名為金巧兒,上京人氏,其父乃是追隨太祖的老兵,回到上京後借了不少錢去販運貨物,可惜英年早逝,拋下妻女而去。”

林若權將目光投向那個少女,緩緩點了點頭。

“金巧兒的母親並未改嫁,一直把這姑娘帶大,前兩年也積勞成疾,不幸逝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科西嘉到第四羅馬

喜歡吃肥牛

逃荒被棄,我進深山吃喝不愁

江久久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