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吳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妥協,文臣坐大!,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寒夜吳歌,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還在太和門前跪著嗎?”
“陛下,還在,沒有一人離開。”
“哼,讓他們繼續跪著!”
……
“還跪著?”
“是的,陛下,已經快要有一天了。”
……
“陛下,已經有幾個年紀大的臣工暈倒了,奴婢看他們好像快要支撐不住了。”
“陛下,工部尚書不支昏倒,被家人接回去了。”
“陛下……”
“帶朕去看他們吧。”
朱瞻基最後還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臣子一個個倒地。
他來到了太和門外,看到了群臣。
這些臣子們依然跪在太和門前,從朝陽升起到夕陽西下,始終不動。朱瞻基甚至可以看見有幾個老臣的身體在微微顫抖,還有幾個人身上的衣服都已經被汗水浸透,貼在身上,狼狽無比。
但即使是這樣,這些人也沒有退縮的意思。
這也可以看出這次文官集團的決心有多麼強烈,他們不允許皇權再這樣膨脹下去了。
見到宣德皇帝到來,他們當即出聲:
“陛下,請停下西洋!”
“陛下,老臣舍了這身骨頭不要,也要一定要將陛下您引入正途!”
“陛下,您若是不同意,臣等便是跪死在這裡,也要為沿海的百姓請命!”
他們沒有一絲一毫放棄的樣子,同時口中說著大義凜然的話語。
見到臣子們這般對抗的模樣,朱瞻基內心也產生了猶豫,他已經沒有了之前那樣的堅定。
他再度回到了宮中,開始思考停止下西洋的利弊。
他終究不是太祖、太宗那樣的強勢帝王。
文官系統,其實他們的反抗是很薄弱的,除非遇到那種已經到達文臣權力頂峰,開始可以真正威脅皇權的存在,不然他們的這樣的反抗,其實完全就是一種“道德綁架”,一種“賭博”。
因為民間的輿論是由文官掌控的,一些道德體系,也是由文官所制定,並且解釋權在他們的手中。他們可以做的,便是利用這些,逼迫皇帝妥協。
你想不想要好的身後名?你難道願意,自己明明勵精圖治,最後卻在民間落得一個罵名?不願意,就最好和我們合作。
文官集團還很團結,你可以殺了他們,但是下一批人,依然還會反對伱。你當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張璁,但是如果想要找到又支援你,又能很好處理政務的臣子,卻實在不多,你最後還是需要依靠他們來治理大明。
正是因此,有時候可以看到,明明至高無上的皇帝卻還要與臣子妥協,因為臣子們還是有那麼一點反擊的能力的。
但是這種反抗其實很脆弱,實際上是以文臣們自身的性命前程去和皇帝“賭”,賭他不敢徹底翻臉。要是碰上愣頭青,就得涼涼。
後世大禮議之時百官伏闕,就是碰上了十八歲血氣方剛的嘉靖皇帝,左順門當場打死十七個,群臣血諫的結局就是群臣付出了慘重代價,卻也沒能改變嘉靖皇帝的決心。
簡單來說,這個說到底還是看皇帝。只要皇帝足夠強勢足夠“不要臉”,那群臣的建議他完全可以當做耳旁風,甚至直接拉開屠刀。
皇帝本身,就擁有著打破規則法律的權力,他願意跟你們在規則裡玩,那再好不過;但是皇帝一意孤行要打破規則,沒人攔得住他。
很可惜,宣德皇帝並不是這樣的人。
朱瞻基在深宮之中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那本來攥得緊緊的手掌,緩緩地鬆開。
他堅持了八年,這八年中始終用規則約束著大臣,也約束著自己。只要臣子們沒有原則性的錯誤,那他就不會懲罰他們。
正是因此,宣德朝吏治清明,言官敢於進諫,士兵將領敢於赴死,因為皇帝自己也遵守了規則,將大明王朝納入了一個井井有條的體系當中。
這是他自己定下的規矩,他不能打破。
而且他相當注重名聲,自己性格也頗為寬宏,這樣一個皇帝,是幹不出朱元璋那樣直接動手的事情的。
既然這樣,那他就只能妥協。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是他那個仁厚的父親教給他的課,他現在還是明白了。
深夜,當群臣已經在太和門跪得搖搖欲墜的時候,終於有一道口諭從大內傳了出來:
“都起來吧,朕同意了。”
而李昶在被宮人扶出皇宮時,他的嘴角不動聲色地露出了一絲微笑。
宣德皇帝,你終於讓步了。
明朝的文官力量,在這個時刻,正式抬起了頭。
——
“太和門事件,在整個明朝歷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咱們研究明朝,就繞不開它。”
“宣德皇帝被群臣威逼著停止下西洋,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在重大事務上對於文臣們的妥協,它也象徵著文臣力量的徹底崛起。”
“根子,其實在永樂皇帝那裡。就是他開始用文官參贊軍務,也是他賦予了內閣詔書起草權力,文官力量就是在他那裡有了起勢,但是永樂強勢,所以壓得住。
“可是宣德皇帝的太和門事件,真正讓那些文官,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誒,皇帝不高興又怎麼樣,他還是得接受我們的意見啊!”
“我們可以看到啊,在原本呢,那個洪武皇帝,永樂皇帝統治的時候,你要是不服從我,我直接砍你腦袋,是吧,這個時候皇帝是很強勢的,文臣力量很弱小。”
“但是你看,自從太和門事件之後,那這種情況是再也沒有出現過了。最多,也就是打板子。而且打的也只是低階官員,那高階的文官,皇帝根本不敢打。”
“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震懾,皇帝用這些低階官員告訴這些文官集團的頭頭:老實點,別太過分。”
“最後,他還是要和文官們妥協的,這就是現實。”
“你必須要依靠他們治理天下。”
“明朝中後期,文官力量的不斷坐大,就是從這裡來的。而本應該與皇帝站在一起的勳貴首腦,因為他們家族大量入仕的家族子弟,態度也逐漸開始曖昧,這更導致了文官的肆無忌憚。”
——摘自某次歷史講座。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