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才女,謀嫁三爺,蕭君子,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人一人站一邊的桌案。
隨後那侍女道:“第一題便由詩畫樓給二位出題,說出孔夫子的一位學子及生平故事。”
這裡說的是學生,孔子學生眾多,故事流傳的自然不少,題於讀書人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鳳灼華是看出詩畫樓的用意,叫她不要第一題便就出了醜。
只見孟清婉已經執筆,鳳灼華也開始執筆,執筆就會看到書法。
孟清婉幾筆就寫完,一個故事怎麼也不會這麼快就說完吧,便就見鳳灼華也很快寫完。
侍女問道:“二位確定幾個字就能述說一個故事?”
兩人皆是放下了筆,再是如此場合,想是認真考慮過的。
侍女先去到孟清婉身邊看一眼,隨後又到鳳灼華身邊看一眼,彎唇道了一句,“二位不愧是才女。”
繼而兩邊各有一個侍女拿起兩人寫過的紙,到兩邊展示。
孟清婉寫了四個字:子貢問政。
四個字本就說明了一個故事,還有名字又說了哪個學生,自然是精妙的回答。
隨後便是鳳灼華,同樣是四個字: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看,非禮勿聽。至今都被很多讀書人奉為行為準則。自然也是響噹噹的孔子學生。當然這四個字也是一個故事。
臺下一片好聲。好些人能想出人和故事,可沒想過四個字就能回。
再看書法,孟清婉的字鐵畫銀鉤,筆走龍蛇,可見是練過的,而且還是高人所教,略高一籌。
鳳灼華的自然也不差,就是普通的大家閨秀的字跡,娟秀工整,若叫一般大家閨秀來寫也不會有她這麼好,只不過遇到了最好的,便就遜色了。
第一個問題自然便能看出二人的才能。
侍女開口:“我以為兩人會說人和故事,不曾想四個字就能精妙回答,可見兩人的聰明就不是我這樣的侍女能乞及。”
下頭的人被侍女的說法逗笑,侍女道:“接下來是就是老規矩,相互出題。”
第一題侍女問向孟清婉道:“由鳳姑娘先出題如何?”
詩畫樓真的是照顧她,怕她死的太難看,先給她們爭取說兩句的機會吧。
孟清婉無所謂道:“便就由鳳姑娘先出圖吧。”
鳳灼華福身,承讓的意思,開口道:“我們知曉登聞鼓的由來來自於魏晉南北朝,請問孟姑娘,在那之前堯舜,周朝分別稱什麼鼓?”
登聞鼓還有別的名稱不成。
鳳灼華最近寫案子,對律法有研讀這個登聞鼓剛好有她在別的雜記見過的小小的註釋,算是個冷的不冷再冷的問題。
問題自然不簡單。想是讀過律法這書的才會知曉答案。
眾人看向孟清婉,就見她秀眉蹙起,孟家前閣老拳頭碰掌心,著急的不行。
當然問題知曉的人也寥寥無幾,出這題的人也是千古第一人。
孟清婉出口道:“過!”
誰都沒想想到第一個問題就能將才女難住,鳳灼華對著外頭的人問:“可有知曉的?”
下頭有唱聲的男子,將鳳灼華的話一一唱下,全場都能聽到。
無人知曉。
一鬍子花白的老者忍不住上前來,道:“周朝取名路鼓,堯舜之時為敢諫之鼓。”
鳳灼華點頭,福身道:“老先生博學。”
孟閣老笑道:“姑娘會出題。”
侍女道:“答案是路鼓和敢諫之鼓。”
眾人第一次聽聞登聞鼓的前世,也算長見識了。
侍女道:“第二題,孟姑娘出題。”
第一題就落了下風,孟清婉自然想找回面子,道:“請問鳳姑娘,今有垣厚五尺,兩鼠對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問何日相逢,各穿幾何?”
鳳灼華知曉這題是答不上來了,簡單的數術還行,高難度她也沒系統學過。
那包間裡有個數學天才,內心著急,面上淡淡,臺下眾學子搖頭沉思,還有人在地上開始算起來。
謝允霄道:“大鼠3.47尺,小鼠1.53尺。”
謝老太太笑道:“你上去都能成才子。”
謝老爺子亦是道:“這題刁鑽,沒幾個人能答上來。”
數術是鳳灼華最薄弱的地方,這問題她開口道:“過!”
孟清婉同樣對著下頭的人問道:“可有知曉答案的?”
有些人還沒算出來,此刻寂靜。
又是那年紀大的老頭,上前道:“相逢時大老鼠穿3.47尺,小老鼠穿1.53尺。”
孟清婉笑道:“這題本就是爺爺所教,爺爺能答上本就應當。”
(解釋問題:今意是:有厚牆5尺,兩隻老鼠從牆的兩邊相對分別打洞穿牆。大老鼠第一天進一尺,以後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進一尺,以後每天減半。問幾天後兩鼠相遇,各穿幾尺?解:第一天,1+1=2尺還有3尺第二天,2+0.5=2.5尺還有0.5尺第三天,解:設還需X天。(4+0.25)X=0.5X=2172天=2小時49分17在第三日凌晨2時49分相逢,相逢時大老鼠穿3.47尺,小老鼠穿1.53尺。)
問題刁鑽,有些不厚道,不像鳳灼華的問題,本就考教一個人所學所知。
不過詩畫樓也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出這樣的題。
於是乎鳳灼華也不厚道起來,道:“請問孟姑娘,我朝律法分十二卷,其中卷六,七門寫了什麼?”
敢問不是做官誰會背這個,鳳灼華自然知曉答案,那孟清婉就不一定了,就見她打量鳳灼華,這人是故意的,眉目冷了冷,道:“過!”
三次過的機會,孟清婉已經用了兩次。
鳳灼華對著下頭的人道:“可有知曉律法的?”
整本背下的寥寥無幾,此時就沒有一人站出來,但若是在汴京官員滿大街的或許能找出好幾個,又是孟閣老站出來,道:“律條十三並疏敕條一起請條一,二罪以上俱發及累並倍法,有罪相容隱,官戶奴婢犯罪,化外人相犯,斷罪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舉重明輕。雜條記:一部律內餘條准此條,二罪以上俱發及累並倍法。”
鳳灼華福身:“老先生叫人佩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