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松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1章 重開絲路,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引火松果,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殿下所說的,莫非是玻璃生意?”下方,有一個商賈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起身起鬨道。

“沈家的玻璃生意日進斗金,我們可早都垂涎已久了啊!”

“我等都是蘇州商賈,如今只沈家飛黃騰達。殿下今日既然也找我們合作,定然也不會虧待了我們!”

“各位,我等還不謝過吳王殿下大恩?”

隨著那人起鬨,其餘人等也大聲對朱肅稱起謝來。一群人亂糟糟的,倒似用漂亮話把朱肅給架起來了一般。

只有昨夜剛被朱肅打壓一遍的沈旺,還有少數幾個老成持重的,隱隱覺得不妙,正襟危坐在座位上端坐不動。

“呵……”

朱肅也不作回答,臉上依舊掛著笑,眼神卻已沒了方才的慵懶隨便之意。

他也不作喝止,只掛著笑繼續看著底下那群亂糟糟的人群。直到底下人的稱謝聲漸漸止住了,朱肅方才轉向沈旺說道:“沈二叔。這位第一個開口的員外。”

“是什麼來頭?”

“回殿下。”沈旺不敢怠慢,直接離席上前,雙膝跪地恭恭敬敬的回稟朱肅道:“這位乃是本府的大鹽商馬員外。”

“馬員外啊。”朱肅點點頭,臉上笑意莫名:“馬員外果然是個精明人,一照面,就將本王的意思猜透了。”

“今日請諸位來,確實是有一樁大生意,要和諸位分這一杯羹。”

“諸位,可有興趣和本王,一起做一做這海外的生意?”

“海外?”底下,商賈們眉頭盡皆皺起,許多人聽到這兩個字之後,便皆交頭接耳了起來。

“殿……殿下……”那位米商趙允言有些怯怯的張口道:

“殿下想做海外的生意,莫非是想重開絲路?”

“不知想做什麼貨物的生意?”

“絲路絲路,自然是絲綢了。”朱肅坐在上首道。“你蘇州所織造之絲綢,自宋時便馳名南北,天下皆知。”

“此乃我華夏貴物,諸多番邦異族,無不心嚮往之。若能將其透過海路銷往番邦,其中有多少利潤,想必不用本王明說吧?”

“宋時你蘇州府之富裕,你等想必也是清楚的。”

“我有一事可以透露給諸位。我華夏之絲綢、瓷器,在那些紅髮鬼眼中,皆是極為金貴罕見之物。”

“若是能運至彼處,一斤絲綢,便能得數十斤白銀還不止!”

“甚至還能更高!”

“此事,唐宋時典籍,皆有據可查。路海絲路之暴利,你等不知?”

“其價值,何止上百倍!我蘇州乃是絲綢之鄉,這等暴利,我蘇州人不取,莫非要拱手讓人嗎?”

底下有些坐在角落裡的商人,眼睛已是亮了起來。那趙允言卻依舊是眉頭緊鎖。卻是那馬姓鹽商繼續問道:“殿下,海外利潤,我等自然是知道的。”

“只是,殿下年紀輕,不知道。這海運卻已不比宋時了。”

說著,他擺出一副說教模樣:“先不說如今倭患橫行,出海已經不是昔年那般輕而易舉之事。”

“便說如今我大明百廢待興,這大船都沒有幾艘。我等雖也垂涎海外的那些厚利,卻屬實是有心無力啊!”

“殿下總不會,要我等自己造船出海吧?就算我等造得大船,這在海上,我們也打不過倭寇啊!”馬鹽商兩手一攤。

“這位馬員外此言差矣。”朱肅微微一笑。“海上這金山銀海,我等明人不取,日後,自然有倭人、高麗人,甚至是西方那些紅髮鬼取之。”

“你等也知道,朝中陛下已在鄱陽湖開設船廠,其重開海禁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朝廷既然要開海禁,其自然會派遣水師,巡視倭患。倭寇之危自然無礙。”

“至於無船,本王便是為此事而來的。”

“過些時日,朝廷便會有一支運糧船,自南方往遼東透過海運運載軍糧。”

“本王要和你們做的,便是這一門生意。你等若是願意,本王可在那運糧船騰出位置來,為你等載運貨物。”

“本王知道你等皆未做過海運生意,這一次,便是給你等熟悉海運生意的機會。把貨物銷往高麗,雖不如賣到西方紅毛鬼那般暴利。”

“但是,利潤也還是有的。有朝廷艦隊護航,你等自然也無需擔心倭寇橫行海上。”

“等你等熟悉了這海運的流程,朝廷也開始加大力度肅清海域了,你等已有經驗的蘇州商人自可以第一批乘上這政策的東風,揚帆遠航出海撈金……”

“本王這個生意,可還能做得?”

朱肅這話,倒不是信口開河。洪武五年嶺北之戰失利之後,大明朝廷便及時變更對北元的作戰策略,從“趁他病要他命,一次肅清”,轉變為了“積蓄實力,步步蠶食”。

為了防範遼東的北元割據勢力:北元太尉納哈出,老朱在遼東邊境集結了近七萬的大軍,一邊修筑北平府(今北京),一邊“審時度勢,伺機而動”。而這一支大軍的糧草,便是開闢的一條海上漕運路線來進行供給。

為了表彰這一支海運路線的維護,老朱甚至還新封了一位“海上侯爺”。

一些野史和野雞學者誣陷明朝完全放棄了海岸線,說老朱下令“片板不得下海”。這純屬扯淡。洪武十四年時朱元璋嚴申海禁政策,只是說“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而已。

畢竟那時,真倭假倭早已混雜不清。誰知道你私自造船下海,是做生意去了,還是去當倭寇去了?

只能說,雖然是一項消極防禦的劣政,但就當時來看,其實還情有可原。

有意思的是,“片板不得下海”這幾字,其實最早是出自清人所修的《朱紈傳》,壓根就不是老朱所說。想來,是修書者把當時清朝自己施行的海禁政策,想當然的張冠李戴,一併扣到明朝的腦袋上去了。

閒話少敘。只說朱肅說完朝廷要開闢新的海運航線之後,底下商賈們頓時坐不住了。他們身為商賈,自然知道,這大海之上,究竟有多大的利益。

如今大明境內一片殘破,有些地方千里都不見雞鳴。蘇州產那麼多的絲綢又能賣出去多少?

可若是賣到外邦……那些外邦之地素來仰慕華夏衣冠,又大都“人傻錢多”,將華夏的絲綢瓷器往外邊一運,簡直就和在金山裡撿錢沒有分別!

若真有大軍護航,這生意怎麼都能做得!

一群人頓時交頭接耳了起來。

“殿下。”卻是那個老成持重的趙允言又開口了。

“殿下願意帶我們做這門生意。”

“只是不知,又要我蘇州商人付出些什麼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從金陵保衛戰開始

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