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僱傭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0章 效仿寧夏,一鼓作氣,朕乃一代聖君,皇家僱傭貓,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厚照將目光轉向李夢陽和他的文壇地位,自然是因為寧夏之事已經初見成效。
仇鉞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這幾日間的事情。
在這之前,朱厚照已經知道王廷相和張璁如何處理這寧夏四衛。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氣,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後,他將內閣和六部九卿皆留宮中。
大明朝的衛所,一為邊塞衛所,一為內地衛所,兩者有所區別,比如說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
當然,這是大的原則,實際上這個比例還和一個地方的地形是否適於運糧有關,具體劃分起來非常複雜。
但總的來說,時人對此是依邊地、內地來劃分的。
“寧夏清理軍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腦袋。此一事,應也在各位愛卿預料之中。不過清理屯田的效用顯而易見,陝西巡撫王廷相和特使張璁都已上奏,寧夏屯田以後,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繳20萬石籽粒。況且,寧夏鎮四衛兵馬軍糧亦可自給,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數朝廷也不會太過為難。
如此說來,此番清理寧夏軍屯之利又豈止這20萬石籽粒?從此以後,朝廷省了調糧入寧夏之事,這個賬也要算的。因此,朕以為,清理屯田一可解邊鎮缺糧之苦,二可減朝廷太倉之負,如若甘肅、榆林、大同、宣府、薊州都能如寧夏一般,則朕可無憂,列位愛卿亦可無憂。”
朝中諸位大臣以楊一清為首,聽聞能有這樣的成效,紛紛欣喜而皇帝進賀。
不過寧夏畢竟只是大明廣大疆域之中一塊小小的地方。
王鏊領頭說道:“陛下御極以來,治軍頗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楊尚義、常大成等最為顯傑。寧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鎮也應跟隨。不過微臣以為此事當遵循先急後緩之道,徐徐圖之,各個擊破。周尚文居甘肅,遠離京師;常大成居遼東,人口不足。故而楊尚義所居薊州可稱合適,薊州扼守京師東北,田畝連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後,既可比寧夏更見成效,也可穩住中樞!”
當初開始對寧夏‘下手’的時候,朝堂上的這些大臣整體上還是同意的,但也有個別人心存疑慮。現在寧夏終於有了效果,一上來也不是反對,而是明白他要將清屯範圍繼續擴大的意思。
對此,朱厚照還是有些滿意的,儘管他心中的想法並不完全是王鏊說的那樣。
“其他人呢?可有與王先生不同意見的?”
王炳聞言出列,“微臣以為,若論對京師的重要程度,則應以大同、宣府為先,且大同總兵石奉、宣府總兵楊興戰功雖不如平虜伯,但對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見。”
這個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點,石奉和楊興都在兩年前良鄉一戰中與他相識,過後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楊尚義他們都有特別的‘渠道’,並不怎麼稀罕王炳這條路子,但是石奉和楊興並無上述幾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閣老的關係,他們很難拒絕。
倒不是說京官與邊將結交,只是在外為將,你總要朝中有人吧?這是一種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則你當什麼官,不如回家種紅薯。
朱厚照則不想在此時糾結這個東西,轉而問道:“楊閣老,你以為呢?”
楊一清微微抬頭,“微臣以為兩位閣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舉策,應示公允,大明能設九邊,便是九邊對大明都重要。”
王鏊急了,“楊閣老,清屯事關重大,最好能分步實施,如此才能穩妥。”
“濟之公,若要穩妥,不清屯,最為穩妥。”楊一清是領過兵的,又當了幾年首揆,邊軍是什麼情況,他還是清楚的。
因為是王鏊,他語氣放軟一點,說道:“濟之公剛剛不是也說了,陛下治軍頗有成效嘛?”
“那也儘量不要弄到兵戎相見的程度啊!”
楊一清不語,王鏊的想法也不能說錯。萬一其他地方也有兵將鬧事,這種事情總不會給朝廷和陛下增光添彩。
“陛下!”兵部尚書齊承遂言道:“微臣以為,朝廷清屯之事已然天下皆知,便是分步實施,排在後面的邊鎮難道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時間一拖,反倒給了一些奸人、小人反應之機,到那個時候於朝廷則大為不利。且如此大事,正應當一鼓作氣,以示朝廷決心,否則,說不準便會有人以為朝廷心志不堅,手段軟弱。”
朱厚照已經第四次點頭了,“朕是聽明白了,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本來,朕也在考慮剩餘邊鎮是該一起清屯,還是分步進行,但朕所憂慮的並非是穩不穩妥,而是邊鎮多了,會不會導致朝廷無暇兼顧,這是一樁極難之事,一旦做的不好,便容易亂了大局。”
如此說來,除了寧夏,其他各個邊鎮都已在皇帝心中有了‘結局’。
諸位大臣知道了聖心所在,也就不再‘謙讓’,“陛下,微臣有一良策可解陛下之憂。”
朱厚照看了看反應迅速的楊廷和,他知道這傢伙條理清楚,腦子轉得快,但是這麼短的時間……是什麼良策?
“說來聽聽。”
楊廷和不慌不忙,“微臣之法也是脫胎於陛下。便是責任到人。大明除寧夏以外,尚有甘肅、榆林、大同等八鎮,八鎮同時清屯,確實事務繁多,無法顧及,因而臣以為陛下可挑八名重臣,各自負責,有才能強者,亦可一人負責兩鎮,總之,陛下將此務分解分配,一鎮之事問一人。微臣相信,當得了朝廷重臣,總能理得清一項朝廷政務。如此,則陛下之憂可解矣。”
朱厚照聽後眼睛一亮,這其實是後世的法子,但他在執政的過程中大量應用了後世的一些官僚統治技術,沒想到還影響了當世之人。
“楊閣老。”
“老臣在。”
“你是內閣首揆,下去以後,你便召集閣老、部衙堂官議一議,再讓介夫講得更為細緻些,三日以後,將分配好的八人名單稟報於朕。”
這麼說的話,皇帝就是採納了楊廷和的建議,這個速度真是極快。
不是因為楊廷和的建議有多好,而是皇帝一旦猶豫了,這種事很容易遭到反對。
因為大部分人都和這件事扯不上關係,現在出了八人名單之事,那就要多幾個倒黴蛋,畢竟,這件事多麼難做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朱厚照才馬上表態。
這個‘馬上’,就說明楊廷和一下子說到了皇帝的心坎裡,皇帝也是這番意思。楊廷和可能命令不動人,但皇帝則不一樣,再有人想反對就得掂量掂量。
楊一清都是老官僚了,自然明白這其中細微的差別,他也只能說孝廟真是生了個天生會做皇帝的兒子。
現在皇帝金口已開,直接對他下命令,他當著這麼多人又能怎麼辦?
“老臣,領旨。”
“嗯。”朱厚照面若無事般的點點頭,又對王鏊說道:“王先生,軍屯清理之重要,先生必定清楚。這其中的難度,先生更加知曉,若是一個一個做,朕倒擔心,越做越難,難到做不下去。”
“老臣明白。陛下之用意在社稷、在百姓,臣等必定全力輔佐陛下!”
“好!”朱厚照站了起來,“諸位愛卿,人生在世幾回搏,這樁事要是做成了,你我君臣皆會留名青史,要是做不成,朕也願提三尺青鋒殺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