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幻sk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無題,篤行如眾,清幻sky,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陶潛在《歸園田居(其一)》裡寫:“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人心最開始是簡單的,但融入複雜的人世間太久,難免沾染點世俗氣。
坐著城際公交,往返。走過記憶裡零星出現過的場景,與人交談間,忽然想起來在中學課堂上學過的那些東西,當時只覺得是紙上談兵罷了,在現實生活中誰會用這些玩意啊。
可那天走在街上,望著眼前的街景,與路邊小商店的老闆的交流,我意識到有些東西覺得沒什麼用只是因為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場景。
遇到什麼人,其實不重要,Ta們怎麼對待我也無關緊要,我只是覺得只要能在Ta們身上學到一點東西我都賺了!
當下,在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與親友邊走邊聊,也是收穫頗多。
抬頭看著頭頂的天空玩弄著雲捲雲舒的小把戲,站在湖邊,落日的餘暉,將雲彩暈染橘黃;低頭望著湖面,逐漸平和。
似乎,在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無論走到哪裡你都能看到遙遠的相似性,相似的地名,相似的景色,甚至有相似的人物……但是卻沒有相似的感觸。
我想落葉歸根的鄉土情懷,是根植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但或許又是我的看法太過淺薄了。
讀過很多書,可回頭再看卻發現自己的想法愈發的單調了。
許多人討厭宏大的敘事,注重眼前的光景,這沒什麼不好的。可是兩頭都想要的人到底是太貪心了,還是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是當下我該考慮的問題。
讀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健全人格,可是浮誇的描寫,宏大的敘事,似乎都跟所謂健全人格的本來面目毫不沾邊,所有的人幾乎都是從自身出發去考慮問題,所以物質決定意識這句話本身並沒有問題。
我以為問題在於那些擁有的物質的人們,有多少會回過頭去考慮那些在現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呢?
答案不得而知。以前總愛討論人性,可現在覺得自己對人性的研究和考慮都太淺薄了……
我狹小的眼界、人脈和資源都不夠讓我去縱觀全域性考慮問題。
所以回到本身,繼續閱讀,繼續向前走,帶著逐漸消散的熱情,和心中那份赤誠,堅定不移地保護我那少的可憐的所謂信心,至於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不想糾結,也不需要糾結。
不做太過久遠的展望,只是踏踏實實著眼現實,盡力守護夢想的土地不受侵蝕,只是向前走,帶著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做最真實的事,成最真實的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來日回望,身後一定是一片夢想的花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